思想的觉醒,敢于质疑,也有人对朱福宁提出质疑,可是,朱福宁有什么值得他们质疑的?
登基为帝的朱福宁,自那以后是如何行事的?重分田地,不分男女。
改革税制,以令百姓不再倍受压制。
大力发展农业,一切关系民生之事,朝廷都牢牢的掌握在手里,玉米、土豆、蕃薯等作物,甚至是稻谷小麦等作物,朱福宁都让人专门的研究,只为了提高产量,从而让百姓能够吃饱穿暖。
质疑朱福宁的人,来啊,挑个刺。
能挑朱福宁的刺,无非是她太过凶残,她在浙江还有南京杀的人,以及朱氏的宗亲,最后还有朱福宁逼宫一事,这是她该干的?提起浙江和南京的事,甚至是朱氏宗亲的事,贪官污吏横行,士绅犯了众怒,最终落得死于百姓之手,这能怪朱福宁吗?朱氏的宗亲,他们敢谋反,不该杀吗?
至于朱福宁逼宫一事。
所谓的逼宫,太上皇可是在熙和五年才去世的,去世前还下令处死裕王。逼不逼宫,这事能怎么说?只能道一句在大明朝有朱福宁这样的皇帝是大明之幸,这个宫,反正他们不少人都认为逼得好,逼得相当好。自此,随着无数人的觉醒,女子们看着大明朝的女帝们,怎么可能半点想法都没有。
是以,越来越多的女子走出家门,从商读书。在熙和二十年,李贽请朱福宁一视同仁,以令天下女子都可以和男子一样参加科举。男子能做的事,女子也可以做。毕竟,这些年航海的队伍中,有不少的女子作为当家人,远航万里,其成就丝毫不逊于男儿。
不仅如此,朱福宁同样也在大力的发展女兵。航海之上,随着女兵的出现,代表着有些领域,并非只有男人能参与。随着一浪一浪恳请的声音,他们都希望朱福宁允许女子参加科举,李贽拿着朱福宁作为例子,指出天下的女子并不逊于任何男儿,大明能有一个女帝,在将来一定会有更多有作为的女子同天下的男子一样,为国效力,为国尽忠。民意不可违,朱福宁由此许女子参加科举。随着朱福宁致力于发展大明的科技,朱元璋他们看着大明有了蒸汽机,有了汽车,一条条的道路建起,还有火车,电灯。亲眼看着朱福宁建起医学院,科技学院,还提高小吏的地位,破除小吏的世袭传承,反而统一也要参加考试。吏者,并不卑贱,大明朝的小吏,那是真的能够拿捏大明的小官。
既如此,那就先破垄断,士绅的垄断要破,吏的垄断也要破,最后,更是破宗族制。
早年朱福宁就发现,各地的宗族势大,一手遮天,逼人害命,以至于大明朝在内不知有多少人死而无处申冤,这些事情随着人们的披露,朱福宁早年就提醒宫里出去的宦官们,对待各方的势力,凡有敢乱大明者,一个都不留的收拾。宗族,是想成为一家的土皇帝。不遵律法,只凭家规,让家规凌驾于律法之上的行为,有一个算一个,朱福宁都让人出手收拾,无须客气。边境,官绅,宗族,连同宦官,这一切都算是压在大明头上的大山,就在朱福宁一刀一刀的解决之下,逐个消失。
四夷臣服,万邦来朝,海上贸易最是繁华。由此,人们才知道,大明朝和世间一比,很小。
但大明此时的繁荣,人人脸上都是欢喜的笑容,街道之上都是对女帝陛下的肯定,赞许,很是以为他们有生之年能够在女帝的治下享太平盛世,甚喜。直至熙和七十七年,一百零一岁的熙和女帝驾崩,传位于太孙女朱常洛。随着朱福宁在位这些年,大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谁还敢对朱福宁传位给孙女朱常洛的事有所置疑,或者认为不妥。大明朝如今是百花齐放,自熙和二十年许男|女都能参加科举开始,五十五年的时间,从前那些反对的人全叫朱福宁熬死。百岁的女帝依然睿智,直到最后一刻,对上正直当年的朱常洛,“朝代更迭,总是避不过的,如果在将来的一天,作为大明的皇帝,跟不上社会发展,该让位的时候要让位。
“我和你,咱们算是其中的异类,但我们也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我们的名字,甚至,我们让天下女子有更多可以留名字的机会。这,是我作为大明的皇帝最高兴的事。
“你幼时出过海,看过世界之大,也一定听说过那些不强盛的国家是什么样的下场。殖民地,这样一个词一定要传下去。大明朝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让百姓成为别国的奴隶,这是自来你我子孙都不能容忍的事。“大明可亡,华夏不能亡,否则,朱家便是华夏的罪人,更是万千华夏子民的罪人。”
朱常洛听着朱福宁的话,与朱福宁拜叩道:“孙女牢记祖母教导。”朱福宁露出笑容,发自内心的道:“属于我的时代即将完结,我死后,一把火烧了,将我的骨灰撒入大海。”
“祖母。"听着朱福宁的要求,没有人能不吃惊,吃惊之后是想着要怎么劝。“你要知道我这一辈子得罪的人太多,士绅对我恨之入骨,我葬在那儿,还不知道将来要怎么挨他们的骂。你将来也要做好准备挨骂。别的例子不用说,武则天足矣。也不知道这到底有没有祖宗看着,要是有祖宗看见,我把朱家的子孙都给杀光,不定怎么生气。不过,我能打过太|祖对吧。”朱福宁玩味的问起这个问题,朱元璋身边的臣子都不约而同的望向朱元璋。几十年看下来,都知道朱福宁的武力值绝对不低的。打朱元璋,单打独斗肯定她能打赢。
“祖母还想跟太|祖动手?“朱常洛听着朱福宁的话,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她的祖母一生传奇,哪怕在死亡的边缘,她也从来不怕,而是从容无比的面对。
“那怎么了,他要为了朱家的子孙打我,我肯定不能白挨这个打。当年他为得到皇位杀的人还少了?我在那样的位置上,当不上皇帝,我便只能任人宰割,杀光朱家的血脉,让你曾祖父和天下人都没有选择,再合适不过。诚然,对于朱家那么多人如同吸血虫一般的种种,我想过无数办法要怎么解决,他们是不会接受我改祖制的。是以,与其等他们以后坑我,浪费我的时间,不若借你曾祖父的刀,先一步解决。你曾祖父虽然算不上一个好皇帝,杀朱氏宗亲这个事由他来做,会比我上位之后做,更恰当。"朱福宁一五一十道出自己的所有盘算,丝毫没有反省的意思。
朱福宁不提她把朱家的子孙杀光这个事,朱元璋都快忘完了,让朱福宁一提,气得脸都青了。
但这个事站在朱福宁的立场,她确实是非做不可,一定要做才成。“祖母怕吗?"朱常洛有些忧心的问上一句。面对死亡,朱福宁怕吗?
朱福宁扫过朱常洛道:“有生有死,何所畏?有你,大明江山传承有望,更无须畏惧。”
伸手抚过朱常洛的脸,朱福宁道:“以后辛苦你了。皇帝不好当。尤其是女帝不好当。我这个先例在,人人都会拿你来跟我比。常洛,别和我比,你和我是不同的皇帝,你不必像我,你只要做好一个皇帝的本分,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你便是一个好皇帝。不要视祖母为大山,也不必以我为榜样,否则,容易失心失志,落入别人的算计之中。”
朱常洛握住朱福宁的手,朱福宁说了这些话,已然累了,“我,可以去见你的母亲,你的伯父了。”
随着朱福宁的这句话落下,朱福宁阖上眼,许久。朱常洛看着朱福宁闭上眼,眼泪止不住的落下。
熙和七十七年九月二十三,熙和女帝驾崩,举国同哀。而在此时,朱元璋所看到的屏幕响起一连串的提醒,“警告,警告,熙和女帝为平行空间改变大明的存在,在她之后,大明延续国祚三百八十年,直到近代,共产主义的诞生,由大明最后一位皇帝退位,自此,朱氏子孙成为新中国的成员,一起建设中国。
“原大明朝建国一共两百七十六年,嘉靖帝驾崩之后,七十七年后亡,清朝建立。”
!!!朱元璋本来是要急的,结果这样的提醒落在朱元璋耳朵里,一个朱宁杀了朱家的其他的子孙,却延续大明的国祚三百年,这简直比他开创的朝代者都要长。
这样的儿孙,朱元璋还想杀?
不不不,绝对不能杀。
要不,试着跟朱福宁学学?把大明先一步变成朱福宁那个样?可他,能成吗?
第一时间,朱元璋怀疑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