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风目光如炬,直视着满堂关注的目光,他掷地有声地陈述:“那五百余万两白银,确实可作为砥砺剑锋的第一笔熔铸,它不仅足以撬动海军的基石,更能为日后的大航海时代预筑城墙。借用古训中‘百年海军’的精神寓意,须知海军建设非一日之功,其初期的投入虽似巨浪拍岸,然而正是这股澎湃之力,将为我们开辟前所未有的战略边界,这笔投资无疑是明智且势在必行的抉择。”
朝堂之上,氛围热烈如熊熊烈焰,靖江帝稳坐九五之尊,那一袭龙袍熠熠生辉,他那棱角分明的眉宇间蓄满了深沉的思考,面部表情既有对林小风提议的认可,又不失帝王应有的审慎与威严。他握紧御笔,慎重其事地挥洒朱墨,正式颁下谕旨,指定歌峰湾为海船建造的核心基地,并决意在京城心脏地带兴办一座精密严谨的火器营,这项关乎国家海防与军事实力的重大任务,尽数委派给了曲地杰,要求他用心擘划,严密监督执行的每一步骤。林小风在听闻皇上这一决策尘埃落定后,紧绷的心绪如同琴弦略微放松,面上闪过一抹释然的微笑,而后他谨慎地引入另一个重要话题——青霉素。他直言不讳,道出青霉素制作工艺繁复精细,存储条件极为苛刻,暂时难以成为军队日常供给的一部分,但他已秘密在京都开设了一家医馆,倾尽全力研究改进生产工艺,期盼在不远的将来,这种神秘的救命仙丹能逐步普及到军队的每个角落。靖江帝对此见解表现出豁达的理解与支持,承诺只要是青霉素的研发所需资金,林小风可随时上报户部,朝廷定会全力支持。
思绪如狂澜翻涌,林小风又挺拔腰身,提出了另一项雄心壮志的宏大计划,倡议朝廷创建一所皇家研究院及其分支学府,广泛收纳全国各地的奇才异士,专注于药物器械的研发创新,期待在危急关头能为朝廷打开新局面,更长远地造福亿万黎民百姓。靖江帝聆听着这番论述,眼中闪烁着智者的光芒,显然对这一提议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好感。然而,这份雄心壮志并非得到了全体朝臣的一致认可,工部侍郎汪一松对此议案表示了疑虑,二人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而富有深度的辩论。林小风立场坚定不移,深入剖析科学精神的本质,强调研究院的目标在于培养兼具深厚学术底蕴和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与工部固有的工匠培养体系迥然不同。
王颖超脸上的疑云仍未彻底消散,林小风进一步深入剖析:“确实,任何革新举措在起步之初都会面临各种挑战,然而随着时间流转,百姓会逐步意识到,他们缴纳的这笔款项其实是在为自己的晚年安逸和购置房产提供保障,商户也不会因此增添额外的成本负担,反倒是百姓将真切享受到实惠。这将形成政府、商家与百姓相互促进、共享繁荣的良好局面。即便有少数人持反对意见,我们也可将这笔款项视为百姓预先履行的一种‘社会福利责任税’,并公开、透明地公布费用的使用情况,将其比作对新建住宅的提前投资,我相信,经过这样的解释和引导,百姓终会理解并欣然接受。”
站在一旁的王颖超,心中充满了疑惑与疑虑,对于林小风的决策持有几分保留态度。然而,林小风坚信刘舜中蕴藏着无限潜能,他严厉告诫刘舜中务必要恪守法规,严谨执行每一道程序。王颖超忧心忡忡的是,当前研究所的开销庞大,再加上城郊新建住宅所需的巨额资金,财政状况可能陷入前所未有的紧绷状态。对此,林小风坚决主张保障研究所的科研投入,并预见到火器与青霉素的研究成果终将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面对短期内可能面临的资金短缺,林小风果断拒绝了王颖超提出加重商户罚款以缓解压力的建议,转而倡导征收助老金和宅金两种新型税收。这两种税收不仅能辅助百姓养老安居,还能确保商户不会因此承受额外的压力,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刘舜中在林小风的教诲下,脸上浮现出惭愧之色,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构想——在荒地周边建立一座锦衣卫训练基地。林小风听罢,眼眸中闪烁着赞同的光芒,毫不犹豫地表示大力支持这一规划。
林小风见状,适时地给予劝导:“做事不可急功近利,我们的目标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经营,而非短暂的一时暴利。须牢记,金钱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带给民众福祉,而非单纯的积累。”
靖江帝静观其变,不动声色地权衡双方的立场,最后毅然决然地降下圣旨,批准筹办皇家研究院。然而,新晋户部尚书书文旭对新政仍心存顾忌,他担忧工匠阶层的文化素养不足,无法达到“格物致知”的哲学境界。对此,林小风犀利反驳,他指出,尽管工匠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术教育,但他们通过实践经验摸索出的“格物”之道,在诸如青霉素提炼与火器制造等革新领域取得的突破,其价值和贡献,即便是博学鸿儒也不一定能及。群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而林小风的声音却犹如洪钟,在殿堂中掷地有声,他以振聋发聩的言辞,直指当今社会对工匠智慧的普遍低估,深刻阐明了青霉素此类重大发明对于国家实力升级的关键作用。
靖江帝静听着林小风慷慨激昂的演说,内心波澜起伏,尽管面临着诸多分歧与疑虑,但他依然对创立皇家研究院的决心坚定不移。他深知,这是一个关乎国家昌盛、文明进步的长远布局,是一个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君主所必须做出的前瞻性选择。他坚信,只有尊重并利用好工匠的智慧,将科技与文化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开创一个繁荣强盛的时代新篇章。
群臣屏息倾听,林小风的每一字一句都似铁凿击石,铿锵有力,穿透每个人的心扉。他的语气中流淌着刚毅与沉稳,继续陈词:“陛下,科学这片浩瀚疆域,远非工部掌舵的技艺所能全揽。如今的工部匠人,虽个个怀揣一手绝活,然受制于传统的口耳相传之法,面对时代巨浪的洗礼,怕是有心无力。那亲传亲授的手艺,如同封印在岩洞深处的古老符咒,固然宝贵且神秘,却也因此束缚住了眼界,隔阂了知识的系统化和创新发展之路。故臣恳请陛下开恩,批准设立皇家研究院,开启一条前所未有的革新途径,从根基做起,荡涤陈规陋习,唯有如此,靖江工匠的技术方能在历史的拐点实现脱胎换骨般的跃升。看看现在,多少饱经沧桑的老匠人,面对新事物时往往抱残守缺,甚至如臣这等青年才俊,只因在某个领域稍有建树,便遭同僚冷漠排斥,这正是因循守旧、拒绝变革所带来的现实桎梏。”
林小风的尖锐分析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切割开庙堂之中弥漫的陈腐气息,众臣的脸庞瞬间映射出内心的波澜与悸动。靖江帝虽然心中存疑,但也明白林小风所举阳曲县实例绝非空穴来风。工部内部的质疑之声,实质上隐藏的是维护现有利益格局的潜意识。他目光流转,落在工部尚书姜子文身上,询问他对皇家研究院设置的看法。姜子文面色沉重,思忖一会儿后回应,工部现行体制业已成熟周全,无需另起炉灶,师徒相承的传统沿袭千年,不可轻率颠覆。针对林小风对师徒制缺陷的批评,姜子文泰然一笑,认为那是对古老传承方式的误解,师徒情深如父子,技艺的私密传授是人格品质的试金石,正符合人间伦理的坚守。
在姜子文表述完自己的立场后,众多官员随声附和,这让户部尚书书文旭心中的忧虑稍微减轻。然而,出乎众人预料,姜子文话锋突转,竟然部分肯定了林小风理论的合理性,建议工部适当放宽匠人的选拔门槛,并设立专司火器制造的分署,试图在最小程度撼动现状的基础上寻求折中方案。书文旭听到这个建议,脸色忽明忽暗,毕竟相比林小风提出的全面改革蓝图,这样的提案在财政开支上显然更为稳健保守。
就在这微妙时刻,林小风毫不犹豫地揭露了书文旭受贿的事实,使整个殿堂陷入一阵骚动。靖江帝立刻掌控场面,要求众人恢复庄重,集中精力讨论国策要务。林小风再次挺胸而出,坚定地指出姜子文所忧虑的问题,在阳曲县的实践中其实已经找寻到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关键是要冲破匠人们心理上的桎梏,点燃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反复强调,绵延千年的单一师徒传承制度,已经成为技术革新的无形障碍,这时,一个反对的声音从偏僻角落传出,试图打断林小风的论述,却被林小风以“切莫轻视前人智慧,更要勇于开拓未来”的严厉驳斥压回。
姜子文并未勃然大怒,反而面带从容笑容,提议双方无需无休止争论,可以依靠实践证明各自理念的价值。他始终主张工部在此次改革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此靖江帝亦表赞同,提出以实际成果衡量两种思路的优劣。林小风则胸怀雄心壮志,欣然迎接这场对决,立誓要在技艺传承与科技进步的交融中,与工部展开一场关乎国家技艺更新迭代与科技强国战略的竞赛。靖江帝饶有兴致,静候这场关乎技艺流传模式与科技兴国大计的剧目徐徐展开,他深知,这场较量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命运走向。
朝会散去,林小风的胸腔中翻涌起阵阵波澜,内心里的洪流冲刷着他坚定的决心,犹如石头砸入湖水,激起一圈圈决心的涟漪。他与工部定下了一个月后的技艺对决,那时,他们将各自拿出巅峰之作,一比高下,以最纯粹的实力较量昭示时代的变革。夜色渐浓,林小风独自坐在书房中,灯光摇曳,将他的影子斜斜地投射在墙上,拉成一道长长的剪影。在微弱而温暖的烛光中,他陷入深深的思索,思绪穿越时空,回到阳曲县研究所那些日日夜夜的创新实验中,一项项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在他脑海中一一闪现,他细心甄选,试图找出那足以与底蕴深厚的工部技艺抗衡的惊世之作。他深刻意识到,要在这场较量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超越工部匠人世代相传的精湛手艺,更要具备破除陈规、锐意求新的勇气和他人难以企及的创新力量。
然而,林小风的目光在那些曾经带给靖江朝廷赫赫功绩的项目间游走——从大大提升了粮食产量的土豆改良种植技术,再到精密复杂的火药火器制作工艺,再到能让船只跨越万里海域仍能稳如磐石的新式造船技法——这些足以震撼人心的成就,在今天的朝会上却未曾得到应有的赞誉与表彰,不禁让他心头升起一丝丝困惑。尤其令人费解的是,作为理应主持朝政的太子李德贤,今日竟未能出席这场盛典,更添了几分悬念。
怀抱疑问,林小风果断决定直奔东宫探寻真相。东宫戒备森严,他穿行于重重叠叠的庭院,最终在一处遇到了东宫侍卫首领欧智勇,这才了解到太子因近日连续劳累过度,已请假休养。面对这样的答复,林小风并未草草离去,而是选择在东宫等待,并特意吩咐欧智勇端来几碟精致的糕点,二人在品尝之余漫谈开来。林小风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太子每日深夜都在忙些什么,欧智勇支支吾吾间,还是透露出太子最近醉心于研究火器技艺。
接下来,林小风步步紧逼,话题进一步转向太子的婚姻状况以及为何至今尚无子嗣的问题。欧智勇闻言,脸上现出尴尬之色,显然不愿多说。然而,林小风凭借对太子个人命运乃至朝廷大局的深深关切,坚持追问太子膝下空虚的原因。在林小风的坚持下,欧智勇终于无奈地道出太子经常私自离宫,频频造访阳曲县的一座名为雪风华楼的场所。
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般震动林小风的内心,他知道,一旦此事公之于众,可能会引发足以撼动皇室基石的轩然大波。他紧迫地追问下去,到底太子在雪风华楼做了什么?欧智勇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出了真相,原来太子对宫廷女子的拘束与单调生活感到厌倦,对雪风华楼独特而迷人的风情深深着迷。林小风听罢,惊讶之余又感羞愧,因为那个雪风华楼正是自己名下的产业。为了换取欧智勇的沉默,林小风大方地赠送给他一只价值连城的怀表,两人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约定。
就在此刻,王景文突然现身,厉声训斥欧智勇失职,林小风立刻挺身而出,替欧智勇辩护。欧智勇受到惊吓,赶忙跪地请罪。林小风的赠表之举,无形中将他与欧智勇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王景文的介入,更是让欧智勇惶恐不安。林小风施展手段,通过赠表事件暂时化解了这场风波。此刻,东宫之内,三人各自心藏乾坤,压抑的情绪如同一层薄雾笼罩其间,直到王景文带来了新的变故,打破了先前那种微妙的平衡。在这座巍峨宫殿的幽深腹地,一场没有硝烟的风暴正在悄无声息地酝酿,每个人的心底,情感与思虑如暗流涌动,静静地预示着即将来临的巨大变革。
林小风临机应变,迅速调整气氛,话语柔和如春风掠过新绿的柳枝:“王兄有所误解了,我与欧兄弟不过是在此闲聊,不知何事让王兄屈尊至此?”王景文闻此,冷冷一笑,挥手示意欧智勇退下,接着转换成一副亲切的笑容,对林小风道:“林大人,我在宫中四处寻你不着,不想你竟在此处避世,是否有紧要大事需要商讨?”林小风心中忐忑,试探性地问有何要事。王景文脸色陡然严肃起来,郑重其辞:“圣上有旨,你林小风需即刻接旨。”林小风听闻,脸色瞬息变化,连忙整理衣衫,正襟危坐,屏息静待王景文宣读圣旨。
王景文小心地捧起那轴镶金边的圣旨,一字一顿,声如金石撞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林氏一族世代忠诚,其子林小风正值英年,品德高尚,于乡间尽孝尽悌,与皇家根脉相连,昔日在田间地头屡建功勋,今朝在朝中更是声名远播。遵循古训,当以重赏褒扬其功,特此封林小风为驸马都尉。婚姻乃人生礼仪之重,当择良辰吉日匹配,尤需遵循礼法。敕命尔林小风担当驸马都尉,务必时刻秉持丈夫之德,戒骄戒躁,守护家族荣誉,亲身践行亲朋和谐、夫妻之道,务必遵从朕命,矢志不渝。”
林小风双手接过圣旨,脸上流露出恍如梦中的神情,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赐婚,既有惊喜也有惊愕,加之想到家中已有妻子,心情更是五味杂陈,思绪如潮水般涌动。王景文对林小风表示祝贺:“恭喜林驸马,自此你已成为皇家一员。至于聘礼方面,自会按照礼部规定办理,驸马不用担心有任何欠缺。”林小风追问具体的聘礼金额,王景文含笑答道:“皇家婚嫁规格必然非同一般,具体数目还需礼部核算,驸马无需为此挂心。”谈到婚礼筹备,王景文叮嘱,一旦选定吉祥的日子,林小风只需按规矩行事,到时候即可迎娶公主进门。他传达了靖江帝的谆谆教诲,提醒林小风在婚前尽量避免涉足清漪殿,并劝慰他无论与工部技艺较量的结果如何,都应保持豁达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
林小风对靖江帝的关怀深感感激,对于即将上演的技艺对决,王景文私下询问林小风信心几何。林小风会心一笑,洞察到王景文对此事的关切之心,他诚实地表示,虽然阳曲县的工艺不如宫中那样繁复细腻,但在创新思维和实用性上却独具特色。王景文听罢稍作沉吟,领会了林小风的意思,由于需探视病榻上的太子,他匆匆告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