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林小风并未因此停止他的教诲,而是转身面向那些忙碌记录的记者们,此时的他就像一位严谨博学的教书先生,一字一句、细致入微地教导他们坚守职业操守,勇敢揭露事实真相,始终铭记为天下苍生立命的根本宗旨。众记者凝神静听,笔尖在纸上飞速跳跃,仿佛在捕捉每一个跳动的音符,记录下林小风那掷地有声的每一句话。
为了使教训更加深入人心,林小风甚至决定采取惩罚措施,要求记者们加班加点,并扣除部分奖金以示警示。当话题转至杨白溪所提交的文章是否公开发布时,林小风展现出了无比坚决的态度,坚持将其公之于众,同时指示项协宏务必妥善安排乡试监考的各项事务。
对于太子带走备考资料一事,林小风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但他并没有因此对记者们产生丝毫怨恨,反而选择了以宽容和包容的态度去待人接物,竭力挽留每一个愿意为正义发声的人才。
连续两日,林小风在北廊坊的市井巷陌中遍寻不着李德贤的身影,这位曾是民间舆论焦点、活跃于各处的太子,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击垮,如今竟悄然隐匿于自家宅邸之内,沉溺在无边的静默与孤独之中。林小风敏锐地捕捉到这异样的变化,但他并未急于涉足其中,反倒是借此难得的平静时光,更加专心致志地研读科举典籍,以保持自己学霸的形象不容半点瑕疵。他犹如捕风捉影的猎手,巧妙地通过各种渠道探听科举流程的细节,力求将每一个环节都了然于胸,以便临阵之际能从容应对,不会因任何疏忽而乱了方寸。
某日,阳光明媚,碧空如洗,林府上下在庭院浓荫掩映下共享午餐,餐桌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佳肴,尤其是一道奶香四溢、色泽诱人的红烧猪蹄,瞬间勾起了众人肚中的馋虫,正当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时,欧智勇却匆匆赶来,面露焦急之色,通报太子已连续两天滴水未沾、粒米未进,并且紧闭门户不愿出门。太医经过仔细诊察后确认,太子身体并无明显病症,这个消息让林小风听来颇感意外,但并未即刻换上朝服前往东宫慰问,而是淡然地邀请欧智勇一同就座用餐。
欧智勇心急火燎,力劝林小风迅速前去东宫探视太子病情,然而林小风却笑眯眯地提出一个别出心裁的想法:何不先将今日餐桌上的猪蹄珍馐送至太子跟前?他坚信,在美食面前,无人能够抵挡其独特的魅力。尽管欧智勇心中依旧对太子的状况忧心忡忡,但林小风推测太子可能仅是暂时性食欲不振,遂果断催促欧智勇立刻将盛满美味佳肴的食盒送往东宫。欧智勇略显迟疑地接过那满载佳肴的食盒,林小风还不忘贴心地往里塞入几包瓜子核桃,希望这些小零食能给太子增添几分口福的乐趣。此时此刻,林小风内心深处逐渐意识到太子的情况或许远比表面看起来严重,于是,他迅速更衣,换上了庄重的官服,决定陪同欧智勇一道前往东宫一探究竟。
行走在路上,林小风不断询问起太子近日的生活细节,当他得知太子连平素最为钟爱的书籍也弃之不顾时,内心不禁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太子深藏苦衷的敬佩,又更加坚定了查明太子真实状况的决心。他疾步赶回马厩,快速整理好马匹,回头再三叮嘱家中仆役继续享用午餐,然后便与欧智勇并驾齐驱,策马疾驰在通往东宫的大道上,一场关乎太子身心健康真相的探寻大戏就此拉开了帷幕。在这场旅程中,林小风那冷静而智慧的目光,始终投向那隐藏在重重疑云背后的答案,期待揭示出太子痛苦挣扎背后的真实故事。
途中,欧智勇如数家珍般向林小风细致地描绘了太子李德贤这两日的举止行踪,言语间流露出无法掩饰的焦虑与不安。林小风听罢,背后冷汗瞬时渗出,沿着脊背一路滑下。据欧智勇所述,太子近来的行为已然偏离常态,他手中紧握那支朱砂笔,在名单上划圈点叉,其间的决绝与杀伐之意似乎直指环保队一众成员。林小风心中暗忖,自己此前对太子的劝诫并未能消解其心头的熊熊怒火,加之属下的背叛犹如一把利刃刺入太子的心脏,使得他的情绪如同狂风骤雨中的船只,一旦方向把握不当,随时可能颠覆整个朝局,将危机推向更为凶险的深渊。
两人驾驭骏马,蹄声疾如战鼓,转瞬间已至东宫门前。此刻,李德贤仍独自封闭在寝室之内,不闻世事。林小风轻手推开未锁的房门,步履悄无声息地步入室内,原本预备面对太子可能爆发的激烈情绪,却只见他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如纸,仿佛正陷入一场深沉而疲惫的梦乡。林小风心生机巧,示意欧智勇以一种既高亢又不至于刺耳的声音通传,以免突然的惊扰触怒到太子本就敏感的神经。
李德贤被这声音唤醒,挣扎着起身穿衣,面容憔悴不堪,眼神中尽是萎靡之色,以身染风寒为由解释近日来身体状况的急剧下滑。林小风的目光在床边散落的报纸堆里逡巡,见并非预想中的阴谋策划草图,内心稍感宽慰。太子递给他的一张满目疮痍的名单,赫然映入眼帘的是朱笔划过的痕迹,多人名上红杠交叉,那些人正是环保队的核心成员。
在林小风追问之下,李德贤痛苦地揭露了环保队背后的丑恶嘴脸:他们表面上打着行善的旗号,实则对商户进行敲诈勒索,手段卑劣。尽管太子胸中燃烧着正义之火,一心想要严惩这些败类,但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这场风波起因于自己对待下属方式失当,若仅凭一时愤怒擅自定夺,不仅违背律法公正,更会引来世人的非议和不满。
林小风温文尔雅地开导太子,恳切告诫他务必保持理智,任何决策都必须严格遵循法律,同时顾及情理,不可因一时冲动而误判错断,伤害无辜。然而,李德贤听后仍旧满腹郁结,愤懑难平,反驳道那些环保队成员利用职权谋私,已经丧失了公仆本分,并质疑林小风过于顾虑重重,欠缺果断行动的决心。面对太子的质问与激愤,林小风心底亦激起一股深深的愤慨之情,他知道此事已在太子心中扎下了根深蒂固的心结,亟需找到合适的化解之道,否则这个心结就如同一根锐利的荆棘,深深刺痛他的心灵,疼痛难以忍受;而且,如果不得妥善处理,这枚隐患或将引起朝廷内外更大的波澜动荡,牵动整个国家的命运走向。
林小风面色凝重,喉头似有积郁欲言又止,稍作咳嗦之后,他那坚定的言语如同铁锤砸在磐石之上:“咳!此乃科学实验之伟大功绩,实为黎民百姓福祉所系,愿史官笔下如实记载。”此时,李德贤闻其言辞,眼波流转,斜睨之间嘴角勾勒出一抹哂笑,仿佛对林小风这番言论并不以为然。林小风见状并未退缩,反而挺直了腰杆,继续陈词进谏:“殿下若果决意采取极端手段对付环保队一众,恐怕非但不能赢得民间的一片叫好,反而会激起舆论的波澜。诚然,他们确有向商户敲诈勒索之恶迹斑斑,但在多数平民心中,环保队仍被视为善行与正义的象征。倘若轻易动用武力裁决此事,必将引发民众的不满与哀怨,进而玷污殿下的清誉。尽管他们的罪过不可饶恕,却尚未达到死罪的地步,理应以严惩代替杀戮,以此寻求人心的归服。”
李德贤听着林小风的话,脸庞上浮现出深沉而复杂的感慨,他徐徐回应:“老林你所说的虽富含道理,却让我想起了昔日在东宫师长们苦口婆心的教诲。”林小风听罢微微一笑,对此不以为忤,接着说:“殿下只需妥善处置环保队之事,至于其余策略,臣不敢再过多赘述。不知殿下对于其他政务裁断有何见解?”李德贤此刻眼神坚毅,宣布决定废除旧制,一切回归原貌,并计划出资赔偿商户损失,同时通过官方途径公开致歉。
然而林小风立刻发声制止:“恢复旧制尚可接受,但对于道歉和赔偿之事,则万万不可行!朝廷须始终高悬圣明之镜,岂能随意承认过失!”李德贤反驳道:“哪个朝代没有过失误?历朝历代都有帝王颁下罪己诏以示自我反省。”林小风据理力争:“朝廷公开认错固然是权宜之策,但百姓的记忆短暂,唯有待风波平息、怨气消散之后,罪己诏才能真正体现皇恩浩荡的本质。”
林小风警醒太子:当前形势下,不宜急于揽过,以免民心动摇,影响皇家尊严。对此,李德贤愤慨不已,坚决表示愿独立承担一切责任,不受他人摆布。林小风内心暗生愠怒,直言朝廷一贯运用的手腕,在这个时刻太子亦当效仿。他指出,赔钱的做法不仅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反而可能开启一个难以收拾的局面,因此应当公正而严厉地惩罚那些犯错的环保队员,除此之外无需多加任何粉饰。
面对林小风犀利而深入的剖析,李德贤的脸色渐渐由激动转为深思,但他仍然犹豫是否应该补偿受损商户。林小风则细致入微地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强调赔钱之举一旦开了先例,将难以收场。他提议通过减免税收、扶持商户生意等方式来间接弥补损失,这一观点终于触动了李德贤的心弦。在感伤的情绪弥漫中,太子的心情也逐渐趋于平静。
林小风适时递上温暖,从怀中取出一份详尽的商户名单,提醒太子即使面临困境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李德贤接过名单,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光,含泪微笑。此刻,林小风巧妙地展示了袖中的珍馐美食,席间劝太子用餐以缓解紧张情绪。李德贤腹中响起了阵阵空鸣,尴尬之余也不禁破涕为笑,最终与林小风共食一道美味的肘子,以此暂且排解内心的纠结与纷扰。
李德贤在林小风的智慧启迪与美食的慰藉中,心境如同春雨滋润下的土壤,逐渐舒展开来。次日破晓时分,他精神抖擞地挺直脊梁,犹如砥柱中流,重新投身于繁杂如织的政务海洋之中。对于环保队的丑行,经过记者们精心雕琢的报道一旦面世,犹如一块巨石重重砸入湖心,瞬间激起了社会舆论的狂澜巨浪。朝廷对此反应迅速而有力,处置得当,百姓纷纷赞不绝口。酒楼的部分限制措施得以保留,同时暗自下令环保队不得再插手任何检查事务,这一步棋是林小风早有预见的布局,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变故预设了回旋余地。
面对环保队面临的信任危机,李德贤果断引入三神帮进行监督制约,这一招棋如定海神针般稳住了动荡的局面,使得朝野上下归于宁静。恰逢乡试临近,林小风身先士卒,带领一群记者策马疾驰向贡院,路上谈笑风生,用轻松的话题驱散考生心头的压力,让他们能够以更加饱满昂扬的精神面貌去迎接考试的挑战。
乡试对于每一位考生而言,无疑是一场关乎命运转折的重大考验,金榜题名则意味着身份地位的飞跃提升,但严苛的录取率却令人望而生畏。一旦成功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不仅享有免税特权等诸多优待,甚至有可能跃升为一方士绅,生活境遇由此改观。然而,林小风心中深感忧虑,若报社中的精英员工在这场科考中脱颖而出,恐怕会失去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为此,他煞费苦心地为全体考生准备了寓意吉祥的餐食、精良的文具以及充足的补给品,并特意提醒大家携带清水以防考场水质不良引发身体不适。
抵达庄严肃穆的贡院门前,考生们秩序井然地鱼贯而入,林小风立于人群中,向即将奔赴战场的记者同仁们送出鼓励的话语:“诸位切莫过于紧张,安心应考即可。想当年我十五岁便已过关斩将,通过会试,你们皆比我年长许多,必定能斩获佳绩。”尽管记者们听闻此言内心泛起涟漪,对林小风如此年轻便过会试之事颇感惊奇,但他们更为感激林小风的关爱与激励,齐声致谢后,满载坚定的信心步入考场。
在众人奋笔疾书之际,林小风则化身成一位公正严谨的监考官,严肃且公正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承诺待考试结束后,将在报社大摆庆功宴,以此表彰每一个勇敢赴考的同仁。这场关系到个人命运转折的乡试,在林小风周全细致的安排下,既充满了艰难险阻的挑战,又弥漫着浓厚的关怀与温馨,注定将成为所有人记忆中一段无法磨灭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