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满室皆沉浸在欢喜之中,杨白溪冷静地提出了秋闱将近的问题,部分记者打算备考,恐怕无法兼顾日常工作。林小风听后,沉吟片刻,随即爽快应允,并询问欲参加科考的记者人数,只见十余人纷纷起身响应。林小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保留他们的职位,并出资在报社旁边新建一座书馆,供备考者专心研读,同时承诺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一律免费提供,读书之余仍可协助处理报社事务。
面对林小风如此周到且体贴入微的安排,记者们感动得泪光闪烁,齐齐将感激的目光投向他。林小风面带和煦微笑,鼓励大家安心工作,参与秋闱者随时可以回归,报社永远是他们的温馨港湾。随后,林小风携项协宏来到一个僻静角落,项协宏又提出了书馆藏书所需的费用及建设问题,林小风当机立断,不仅要修缮完备,还要增设档案室,收藏各类名家孤本、抄本以及经典释义书籍,力求为记者们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
此外,林小风还私下叮嘱项协宏,在书馆显眼位置摆放一些阳曲县所印制的书籍,并在经典经义类书籍之下巧妙插入几册“特别”的读物,如《少妇阁楼》等世俗小说,并要求尽快配图印刷制作。项协宏面色尴尬,认为此举似乎有悖于读书人的清心寡欲,林小风则冷笑一声反驳道:“天道并非仅酬勤勉,很多时候命运如同一场抽奖,有时寒窗苦读未必胜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强调,自己为记者铺设的这条道路或许比科举更为开阔,况且有了自己和太子作为坚实的后盾,未来记者的地位有望得到显著提升。至于是否选择科举之路,最终的选择权仍在记者个人手中,林小风虽然用心良苦,但也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意志,毕竟命运的航舵始终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
经过这一番精心策划与筹谋,林小风坚信自己的决策不仅有利于报社的发展壮大,也为记者们开辟了一条独特的人生路径。尽管内心矛盾重重,但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命运应当被紧紧握住,而非寄希望于虚幻的天道酬勤。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林小风正在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塑造着阳曲县的未来画卷,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每一个在他羽翼下成长的人的命运走向。
林小风继续言辞果断,接着说:“罢了,这琐碎而又关键之事便交由你去逐一落实。首要之务是改善伙食问题,务必让众人吃得满意、吃得有尊严。另外,在二楼入口设立专人值守打卡,效仿县衙的做法,一旦有人迟到,即刻扣除五钱以示惩戒。”项协宏面庞上浮现出一抹困惑,他小心翼翼地询问:“老爷,这些新的规章制度您尚未向大家宣布呢。”林小风眼眸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指示项协宏稍后便可将此事公告全报社,并提及近日来有部分人贪睡不起,对于确实患病者应给予带薪病假,每月两日,劝其回家调养身体。项协宏进一步提出是否增设节假日以提振士气,林小风则沉吟片刻,鉴于当前人员紧张,暂不考虑此提议,待将来报社队伍壮大,再行研讨实施双倍工钱、集体聚餐等节日福利,并且强调要记录每位员工的生日,适时赠送礼物以表关怀。
林小风格外强调了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建议每日清晨全体成员做操锻炼,提振精神,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暂时维持报社的良好运作秩序。同时,他还积极筹划派人外出拉取广告业务,寻求更多的盈利途径。他那坚定而有力的目光仿佛在预示着未来一片光明。
李德贤一边认真记录,一边流露出内心的纠结与挣扎,他向林小风质疑道:“老爷,奖金一百两似乎过于丰厚,初提时仅一两银子,莫非是在戏弄大家?”林小风斜睨了李德贤一眼,微微一笑,对他的节约意识表示赞赏,继而娓娓道出自己的管理智慧:“先给每人发放一两银子作为起步,这样会降低他们的期待值;随后逐步提升到一百两,他们便会因此欢欣鼓舞,充满干劲。若一开始就直接许诺百两重奖,人们反而可能觉得理所应当,难以激发额外的热情。这就是预期管理的艺术。”尽管李德贤对这一策略有所领悟,但内心仍有一丝迷茫未能彻底解开。
为了让李德贤彻底明白其中奥秘,林小风巧妙地借背书一事举例:设想李德贤回宫接受皇父靖江帝关于学业的查问时,可以先自谦只准备了三篇课文,但实际上却已熟读并理解了八篇经典篇章,以便在关键时刻超常发挥,超出靖江帝原本较低的期待值,从而博得皇父的赞赏和惊喜。李德贤听罢,犹如拨云见日般顿悟,但林小风不忘提醒他,此种方法只能偶尔为之,治学之道在于扎扎实实,不可长期敷衍塞责,否则真相终有一天会暴露无遗。
为协助太子度过当前的政治难关,林小风命令记者们精心编撰长江救灾专题报道,详尽描绘太子亲历灾情的艰辛过程以及陛下体恤黎民疾苦的具体举措,借此机会呼吁社会各阶层慷慨解囊,共同赈济灾民。林小风淡然笑道,自己在其中的作用无需刻意渲染,杨白溪对此深感敬佩,决定大张旗鼓地宣扬林小风低调行事、高风亮节的事迹。
夜色降临之际,李德贤踏入乾清宫,面对靖江帝的问询,依计行事,声称仅能背诵三篇课文。然而,靖江帝闻听此言,脸色骤变,勃然大怒,未及进行考试,便下令侍卫将李德贤拿下,意图杖责教训。李德贤猝不及防,惊恐之中恳求靖江帝准许他参加考试,但靖江帝严厉斥责他荒废学业,愤怒至极,毫不犹豫地挥动棍棒,李德贤痛苦的哀嚎声在宫殿内久久回荡,成为那个凄凉夜晚最悲惨的一幕。
一日间,林小风在京城的报社内忙于大刀阔斧的改革与整顿。次日破晓之际,朝霞初染天际,林桃花带领着一众自阳曲县跋山涉水迁徙而来的同僚们踏入繁华又艰难的都市生活,人群之中不时传来对京华生活的嗟叹与抱怨。林小风闻声苦笑,沉吟道:“这京城之地,既是荣华富贵之渊薮,又是荆棘丛生之途,诸位同仁还需多些耐心和坚韧。”
辰时刚过不久,新居尚且布置妥帖,丫鬟尹佳妗便手捧一份烫金请柬匆匆走进内室。林小风并未急于接过那张请柬,而是先凝视起尹佳妗的变化,不禁感慨万分:“真是女大十八变,昔日那个稚嫩的小丫头已变得楚楚动人,肤白胜雪、面若桃花,曼妙身姿更显娇柔,往昔的傲气已然被岁月磨砺成了一种淳朴的敬意。”尹佳妗低眉垂首,心中暗忖:“并非真的怕你,只是害怕因小事受罚扣掉微薄的工钱罢了。”待情绪平复后,她抬头之际,林小风轻轻拍了拍她的头颅,赞许有加:“小尹啊,你近日的表现实在令人刮目相看,由最初的无所适从到如今的得体从容,俨然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丫鬟。”尹佳妗听到这般鼓励,内心涌动起一股暖流。
林小风这才接过请柬,同时教导尹佳妗工作要细致入微,每项任务都有积分记录,累积满百即可获得阳曲户籍。尹佳妗心算之下得知还需两年努力,突然意识到自己平日疏忽和积分状况不佳,不由得羞愧难当,愤懑离去。林小风见状微微一笑,深知尹佳妗虽性情直率,但仍需更多的引导与教化才能成长。
展开请柬,原来汉江王邀请他赴王府一聚,这让林小风颇感意外,疑惑汉江王何以如此消息灵通。片刻思量之后,他决定应邀前往。
李德贤与谢洪信两位亦在此时来到,林小风展示出那份请柬,并向李德贤询问关于汉江王的情况。李德贤神情淡漠地回忆道,曾于节庆场合有过数度拜谒王府的经历,提及皇叔汉江王虽然名声略逊,在学问治国上并不擅长,却独爱那些稀奇古怪的手艺,对其详情了解并不多。林小风回想自己与汉江王过往的交集,心头五味杂陈,于是决定偕同李德贤一同造访汉江王府。
三人抵达汉江王府门前,只见刘管家面带春风般和煦的笑容款步而出迎接,此人身材魁梧,臂膀长于常人,一双含笑的眼睛炯炯有神,让人印象深刻。林小风认出了这位昔日有过交集的刘管家,他们跟随其步入王府之内。刘管家见到身份为“太子”的林小风尤为恭敬,对于谢洪信的身份,则是林小风介绍为太子身边的贴身护卫。随后,三人被引至正殿静候汉江王的到来。
林小风目光流转,留意到四周墙壁上悬挂着一幅极具现代艺术风格的画作,墨色浓淡之间似有无尽深意;与此同时,李德贤在庭院中发现一架巨大的望远镜,惊讶之余脱口而出。林小风仔细审视一番,确认这是一架工艺精良的天文望远镜,造价必定高昂,出现在汉江王府中实属罕见。望远镜的镜片非寻常玻璃所制,而是采用晶莹剔透的水晶精心研磨而成。
未几,汉江王亲自现身,恭谨地向林小风及“太子”行礼拜问安康。谈及天文望远镜之事,汉江王将其称为观星宝镜,功能堪比能窥探千里之外景物的神奇镜子,甚至能够观测月球表面细微纹理。面对林小风的好奇追问,汉江王坦诚告之此乃自家亲手研制,并承诺稍后让林小风亲身体验其中奥秘。
宴席之上,汉江王因病未能早些时候接见林小风,对此表示歉意,而林小风则礼尚往来,赞赏汉江王即使抱病也依然保持着严谨周全的礼仪。宴席间的茶水乃是阳曲县特产的顶级名茶,足见汉江王待客之殷勤细腻。然而,林小风并未完全沉浸在这欢饮之中,思绪仍盘桓在天文望远镜所带来的震撼之上。不经意间瞥见墙上的抽象画作,他随口探询其中寓意。汉江王思索片刻,竟直言不讳地提出大地乃是一个圆形球体的概念,令林小风瞠目结舌,难以接受这一颠覆传统的见解。
席间众人围绕这一话题热烈讨论,林小风心中的疑团愈发浓厚,揣测汉江王或许是一位深藏不露的科学狂人,而非一个简单的古代贵族。讨论逐渐转向世界形状的认知,李德贤与谢洪信均对汉江王提出的圆球形大地理论持保留态度,坚守着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林小风观察汉江王的态度和言论,越发觉得其中蕴含着某种超凡的智慧。这场宴会气氛渐趋炽热,而关于世界本质的探讨更是将这场聚会推向高潮,每个人都在试图理解、接纳那个可能颠覆既有认知的真理。
汉江王的面色淡然而深邃,仿佛承载着无尽的秘密与智慧。他徐徐启口,话语中带着一种超脱凡尘的力量:“我脚下的这片疆域,并非世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实则为一圆形球体,日月星辰皆以其为中心周转不息,故而有了昼夜更迭、四季轮转。”林小风听罢这番言论,心头那块对地心说固有认知的磐石悄然松动,靖江之地上的太阳若真如其所言,其体积必然远大于地球本身。尽管这一观点颠覆了林小风长久以来的世界观,但他内心深处却对汉江王那份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和胆识敬佩不已,在这个看似封闭保守的时代,首次有人敢于挑战世俗,提出如此石破天惊的理论。
回溯过往,林小风犹记初来乍到时遍访众人关于天地形状的看法,世人的见解千差万别,有的坚信大地如同方形棋盘般规整,有的主张大地是个浑圆之物,更有甚者认为大地是一片无边无垠的平面世界。然而,在众多饱读诗书的士人之中,坚守“天圆地方”观念者占据绝对多数,鲜有异见之声。唯有汉江王眼光独到,思想锐利犹如出鞘之剑,不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还富有罕见的科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