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伦接过,发现这个地址距离慕尼黑大学很近,步行只需十五分钟。
麦考夫简单打听了:
“丹尼尔·迈耶的父母在他十三岁时,遭遇海上风暴罹难。他被叔父舒兹抚养长大的。”
莫伦看了一眼怀表,现在是「19:27」。
“警局的探员与这位教授打过交道,表示双方合作不愉快,舒兹教授坚持贯彻严以待人的标准。我们不如吃了晚餐,就去他家散散步。”
明知舒兹教授为人严厉,还无预约夜间登门,这真不是一种挑衅吗?
麦考夫丝毫不认为这是故意挑衅死者家属。
“您选的时间很好,如果舒兹教授真的在意侄子的突发死亡真相,他就应该感谢连夜登门提供线索的人。”
*
*
夜晚九点半,舒兹教授家的大门被敲响了。
在这个时间点,第一次有人无预约登门拜访。
佣人去书房通传消息时,恨不得把脚步放到最轻,努力让家主舒兹忽视自己的存在。
“你说英国来的两个人,向我提供丹尼尔之死的线索?”
舒兹紧蹙眉头,他听着佣人对来人的描述,想到两个月前读到的报纸。
他知道伦敦大学每个月有例行的「科技知识展示会」。
认为那种展示会就是浪费时间。与其费力向大众做演讲做实验,展示一些多数人转头就忘的新发现,还不如把时间专注在研究上。
舒兹觉得参会者要不就是接到研究机构指派的任务不得不完成,要不就是专为博人眼球或沽名钓誉。
他读报了,知道莫伦的发光实验。
可不认为莫伦有必须完成的机构任务,还让区区一个化学试剂发光实验搞出那么多动静。
最近,听说有好几个剧院排新戏,想使用鲁米诺试剂发光反应去添加舞台效果。哪还有半点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
舒兹心中不屑,不请自来的这两个英国人,能有什么本事提供线索呢!
再不喜,他还是没直接把人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