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71 章(3 / 4)

秦濂最后对乔小安笑言道:“既有狂风来,何不同风起?”

大风起兮鲲鹏去,所有虚影碎作星辰,随鲲鹏上九天。

集英殿中,少年人落笔成文。

乔时为开篇即道:“明兵农要务,掌朝堂得失,通财赋利害,知钱法是非,事事见利,然事事为义。”

可以用大义去框一个人,却不能拿大义去框住整个王朝。

民富为富国之前提,国富乃强兵之基础。

民若不富,无余,则无心礼义,乔时为写道:“……食不饱则心不安,心不安则义不通,穷民难以言教,穷国难以言尊。”

当然,重利不代表无义,一个封建王朝想要开创盛世,确实需要一个大义明君,乔时为略点一两句,写道:“强君,莫使天下再陷群雄逐鹿间;明君,莫使子民重蹈流荡忘反里。”

既然已经生在这么一个世道里,无法一步跨到下一个历史阶段,乔时为希望它至少是个强盛之国。

为了引出生产力的见解,乔时为过渡写道:“下岁末有余,而上岁岁无不足。”

他开始论述财政难题。

官家节省那几个大祭赏金,是无法填补国库亏空的。历史上的大多数君王,国库无钱则向百姓要钱,百姓无钱则向商贾要钱,权力成了君王要钱的一把利器。

当今官家显然不想挥舞利剑当昏君。

那便只剩下另一条路子了——开源。

乔时为写道:“臣民如子,若尽敛取于民,则犹如阖门市子……是以,长此以往,国虽俭约而民不富,君虽忧勤而国不强。”

治标不治本。

生产力的发展靠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它更像是石头底下的一株幼苗,只要给它些雨露日光,它便能悄然无声地生长。

一个人的本事有限,而民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所以乔时为写道:“臣闻富汉时,君立垂拱而治之策,民得休养生息之机……君不伤财不害民,民守四时八节,田园杂兴,欣欣向荣……故,以举国之力生举国之财,得举国之财供天下之费,民不加赋,国库自丰。”

民富才是关键。

小农自足的生产模式,周而复始,像是在院子里原地打圈,所以乔时为认为商业更具活力,他写道:“官不行商,商不垄断,则贩夫走卒亦可自足。”

考虑到大梁国库虚空,很大一个原因是“养百万大军守北境”,乔时为不得不花些笔墨谈一谈兵制。

燕云十六州不在大梁手里,少了太行山脉作为天然屏障,历代大梁君主皆担忧大辽起兵。

愈是担忧,愈是大养边军。

养边军又怕边军太强,起兵谋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