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刘语宁的困扰,杨睿安还真有一点心得。
虽然杨睿安恨不得能马上飞到刘语宁身边,但他知道这也只是自己的痴心妄想。
最实际的,还是得在信上给刘语宁分析情形,让她小心应对。
把心放平,杨睿安便马上提笔回信给刘语宁。
杨睿安不知道海市丝织厂的新任厂长是什么样的脾性,他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改革办的成立是全国的一个风向标。
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这些国营厂房势必也要经历一场洗礼。
这对刘语宁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不然按照论资排辈的习性,她想要在厂里出头,也没那么容易。
至于刘语宁提到的调令的问题,杨睿安也觉得不是太难的问题。
说白了,这就是厂长一句话的事情。
至于厂长为什么拿这么一件事来考验刘语宁,这才是值得深究的。
杨睿安把自己的想法一一写下,就为了能让刘语宁提供一些思路。
杨睿安还建议,实在没办法了,就用一个字解决——拖。
改革办的成立意味着整个丝织厂有新一轮经营方向的调整。
这说明丝织厂的厂长绝不会放任改革办沦为一个空牌子放在那里。
很多时候,皇帝不急太监急。
说句不好听的,刘语宁现在的性情就是这样了。
那什么时候才是最适合动的时候,那就是当皇帝急的时候。
刘语宁只要等到那个时候再作行动,那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杨睿安害怕刘语宁现在正值困扰,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自己的信,所以把想要说的都控制住, 只堪堪写了一页纸。
放下笔,杨睿安又重新浏览了一遍,发现没有问题,等墨水彻底晾干了,才把信纸折好放入信封。
然后又在信封上写了几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