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一大创新之处,在此之前,弟子进学哪有什么毕业不毕业的说法。
不过是当夫子的大致估摸着弟子学的如何了,差不多学成了,就
荐人出师去做官罢了。
若是学不成,也不过蹉跎几年,自寻出路罢了,但凡不闯下欺师灭祖的大祸来,也不至于被开除出师门。
如今竟突然有了毕业这一说,这要是有人怎么都学不会,那岂不是相当于没上过学?
嘶——
“后生可畏啊,实在是后生可畏。”不少老臣对周围人感叹道。
楚昭觉得天幕这一波实在是给她的教育普及史诗级加速了。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按她的想法,她得先少量培养精英人才,用这批精英人才让朝野看到培养的好处。
然后逐步放宽入学的性别阶级门槛,让更大范围内家里有条件的人可以入学。
等更多的人形成了普遍入学的良好意识,再进一步把入学范围扩大,从有钱皆可读书到,有意愿皆可读书。
最后才到全民必须读书,不上学者罚钱。
若有人不在乎罚钱,想在自家族学上学也行,反正等到学历成为社会普遍共识,这群没接受过大秦制式教育的人总会被大秦社会教做人。
如此一来,早晚有一天,大秦学子们也得感受一下什么叫《五年毕业,三年模拟》的威力。
而为了让这种考核跟书院的魅力达到最大化,他们还会放出风声,说到时候会对这批人进行考核,择优录用,为官做吏。
结果来了这一步大跨越,仰赖这个时代大家对天幕的敬畏,推广书院的社会阻力小了不少,那么反过来,先推一批扫盲书院就成了当务之急。
数学课本好说,先秦本就有《算术书》,把其中的四则运算挑出来,再补以完善后的九九歌,也就差不离了。
拼音课本,他们也早已经整的差不多了,要楚昭说,给快速扫盲班上的,这些也就差不多了。
至于再进阶一些的正式识字课本,那还得等程邈那边再取得些进展。
现在最重要的是,趁着这波热点,把东西都给散出去一部分,全天下三十六郡,先开一百零八所一级扫盲书院不过分吧。
等过两三年,咸阳这边接受完一定标准教育的学生毕业了,弄一部分下放下去,再将这些书院升级成二级书院,另增建一批一级扫盲书院,依此类推。
想到这里,楚昭突然笑了,按照这个批次节奏发展下去,大秦会不会出现自己的“985”“211”?
毕竟这数字,实在是挺像的。
书院的事情眼看着算是告一段落了,开办书院的消息和识字算术的新课本内容,却在天幕的大力助推下,飞遍了大秦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