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三竿,二门外人来人往。
仆役小厮们经过贾寰身边,都恭敬行礼。
搁在平时贾寰会很客气,今日却黑着脸不说话,木呆呆地出神。
赵国基以为他“气狠了”,要去报复孙奎,压低嗓门劝他——
“你姥爷让我传话,说那柳庄交给谁管着都好,他不会沾手的,让你别理你姨娘,她这人眼皮子浅,见到点好处就舍不得撒手,孙家这回惹了大祸,庄头肯定当不成了,怎么处置他一家子……老爷和太太说了算,你别插手,别落人话柄。”
贾寰讶异赵甲的通情达理。
像这样的人,怎么会养出赵姨娘那样的女儿?
问赵国基,说是赵家这一辈“人丁稀薄”,赵甲年近三十才得了个女儿,之后十几年再没生养,娇惯的过头了——
“你姨娘小时候是家里的‘独头蒜’,长得又美,很小就进了内宅当差,跟在老太太身边,起步就是二等丫鬟,一伙子心术不正的小人天天奉承她,她就飘了,后来又给老爷做姨娘,成了半个主子,主仆有别,家里也不好再说她什么,闹得忒不像样……”
甥舅俩嘀嘀咕咕,出了府门,上了帷车,却不能立刻就走,得等一等宝二爷,约好了兄弟俩一起去赏花的。
等啊等,等来了一大群人。
贾宝玉之外,还跟着贾母、凤姐、三春。
贾寰讶异。
若搁在平时,内眷们聚在一起赏花、听戏、宴饮,都稀松平常。
现在因为薛蟠的人命官司,京中闹得沸沸扬扬,正是风口浪尖上,她们还有闲心去宁国府高乐?
但看王夫人、邢夫人、薛家母女,李纨这些人并没有陪着贾母出来,显然还是有心事压着的。
贾母肯出来赏花,多半是佯装镇定,做出一副天下太平、富贵依然的架势,安稳人心。
若她这根“定海神针”都慌了,贾家立马就得乱了。
一大群人呼隆隆前往东府会芳园。
尤氏婆媳早已等在园子里,殷勤接待众人。
两府内眷的家筵,惯例是先茶后酒,还请了一班小戏,热热闹闹的。
旁人年年都来看牡丹,不觉得多稀罕。
贾寰头一次来,觉得处处新奇,独自离席去赏景。
尤氏还打趣他:“环兄弟不对着牡丹背一背诗?明日春熙园里词穷,可是没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