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摆摆手,没说话。
文官不愿意打仗他自然知道,自唐末五代武人互相征伐,只知道杀戮,甚至以人肉为军粮,实在让那些读书人害怕,所以从宋朝开始士大夫就不停的打压武人,趋于保守。
但赵宋确实没骨头,天幕也不止一次批评过。
现在他刚定鼎天下,还有许多事想做,可不能听这些文官忽悠。
还是先拿下半岛,然后再考虑抓天皇的事儿……
[这一次虽然又是日本先开始进攻的,但因为明军准备充分,所以日军没有占到便宜。
不过战争还是有胜有负,大明这边也不是碾压,援朝的明朝老将邓子龙和韩国天天吹的那个李舜臣,就在露梁海战中阵亡殉国了。
战事又陷入了焦灼。恰好这时候,丰臣秀吉死了。
日本失了主心骨,也无心再战,终于被赶跑了。
大明赢了,但说实话赢的不够体面,不是以前那种让别人跪地求饶的那种赢。
所以也就让周围的那些势力再一次看到了它变得虚弱的事实,而变得更加蠢蠢欲动。]
朱棣叹了一口气:“就像盛唐,在安史之乱后,居然需要回纥来帮助他夺回长安。那时候的大明,怕也是虚弱的很了,只剩副架子还能唬人。”
该怎么规避这些风险呢?难道我大明的国祚注定不能超过盛唐?
[准确的说,这一战没有赢家,而且成了改变东亚格局的导火索。]
[首先是朝鲜。
其实我觉得对朝鲜的影响不算大,因为他们真的太菜了。这场战争固然导致他们国力进一步衰弱,民生更加凋敝,以致于在建奴入侵的时候很快投降,被建奴当初殖民地一样剥削。
可说实话,就他们原来那水平,也打不过建奴啊!不喜欢异族统治者归不喜欢,但明末的建奴是农耕合一,战斗力挺强的。
况且因为半岛的从母法阶级固化,就算农民起义也很快被镇压不成气候,所以这一战之后朝鲜居然又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国祚,一直苟到清末。才被变法图强的日本又一次用枪炮轰开大门,沦为殖民地。]
朱元璋悟了。
果然这日本是亡我之心不死,隔了两百多年又一次入侵朝鲜,而且还成功了,想必就是之前天幕说的赔款两亿两白银那个时期。
这不就连上了。
没关系,他才十多,还年轻呢,什么朝鲜、日本,都慢慢来。
[当然,我看朝鲜好像也不在乎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