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公尝于西峰石壁上石臼捣药,遗坠一粟许,飞禽食之不死。月白风清之夜,其禽犹作丁当杵臼之声,因名捣药鸟。
仙公游吴南武城,投成丹于水中,涌泉五色。
琴高在东海,闻仙公得道,跨双鲤来访。与之酣饮,既醉,高卧云深处。酒醒,双鲤化为石。仙公赠以双鹤,跨之而还。
有客从仙公泛舟,见囊中有十数符。客曰:“符之验可见否?”公以一符投水中,逐水而下。
客曰:“常人投之亦然。”复取一符投之,逆流而上。
客曰:“异矣!”复投一符,不上不下,停于中流。须臾,上符下符会一处,良久收之。
水滨鬻大鱼者谓之曰:“欲假此鱼,到河伯处。”
渔者曰:“已死矣。”
曰:“亦可。”以丹书纸纳鱼口中,投水,跃然而去,见者惊异。一时从游甚众。
郑思远少为诸生,善历律星纬,亦从学道仙公,尽受其正一法文、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太清金液洞玄五符。思远遂入庐江马迹山修炼,仁及禽兽。
所住山有虎,生二子,山下人格得虎母,虎父惊逸,虎子未能得食。思远见之,将还山舍养饲。虎父还寻,亦依思远。
后思远每出行,乘虎父,二虎子负经书衣药以从。
于永康横桥逢相识许隐,暖药酒以饮,虎拾柴燃火。隐患齿痛,从求虎须,欲及热插齿间可愈。思远为拔之,虎伏不动。
思远道既成,复至句曲晤仙公。公曰:“将游会稽,未能即返。吾之后当有学道者,子可悉以授之。八月十三,日中便行。”
至期,公衣冠入室,卧而气绝,色不变。弟子烧香守三日。夜半忽大风,发屋折木,声若雷震。良久风止,公尸已失,但委衣于床,带无解者。公子葛存,葬衣冠于句容。思远诸弟子皆去。
初,孙登假死遁回,欲与王烈、稽康同游。二人时与上成公石坦结伴云游去矣。
苏门山洞,有道士周寿陵借居炼丹,登独投,南过庐江,遇思远投机,欲邀之偕行。
思远曰:“客岁有傅先生同师兄白仲都预订明年北游雍、凉,不欲爽约。”登不之强。
别至江口,同渡有四人,皆野服道貌,问之,乃毛伯遒、刘道恭、谢稚坚、张兆期。向在王屋学道,为立功行,至中原度世已久,知将乱,避迹江南。因见登,深相结纳。盖在蜀中曾会糜长生,故知登名。遂渡江同行,寻真访胜。
一山之阳,有茅亭竹槛,清泉环抱,傍以乱石作塘,止遏涧水令深。有一人乘小舟游戏其中,小童舡尾把桨轻荡。其人悠悠自得,扣舷而歌:
清池带云岫,长林郁青葱。
玄鸟翔幽野,语言出从容。
鼓楫扬神波,稽首乘晨风。
未获解脱期,逍遥丘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