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民皆非畴昔,乃深夜悲啼,复往武檐山,度朱提氏,望帝阴魂出世,不能相近,畏阳气蒸逼也。
仙翁后遇飞阳君,于海上授水木之道,复登龙桥,作炼丹成,试抹于石崖,顽石立化为玉,光彩莹润。
于是投成丹于望帝食之,即能现出阳形。
与仙翁结为兄妹,更名李真多。教居绵竹中修持静道。
仙翁云游五岳十洞,城市朝廷,隐显莫测,积二百余年,与徒张伯子炼紫阳金丹于华林山石室,丹成复还蜀中,历夏、商二代,蜀人恒见之。
约其年可八百余,又见其行辄八百里,故称曰李八百。
迁居什邡仙居山百余年,种华芝为饵,其木赤盖白茎,上有两叶三实。
至商王文丁乙酉九年三月八日,仙翁与张伯子俱乘虎出游至市,观者甚众,遂跨虎升空。
真多修道绵竹,来往浮山之侧,耽尚玄理,初得仙翁朝元默真之要,行之数百年,状如二十许人,神气庄肃,风骨英伟,人或见之,不敢正视。
其后,太上老君与古玄三师降授飞升之道。
真多拜受,自修。仙翁至浮山,复聚丹沙作炼,成而同服。更名浮山曰万安。
仙翁与真多东游豫章之南,以成丹化剑,淬于池,水缕五色。
西归寄居筠阳之五龙冈,真多仍往来蜀中,救度疾苦。
一日,自蜀至冈,仙翁候之,见妹手持莲花,身似有孕。
仙翁怒,欲引剑挥之,真多已觉,倏尔凌空渡江,产下《童子经》一卷,遂乘云气冉冉升天。
时蜀人为真多之像,将奉祠焉,像成而舁不动。
是夕众见真多云,吾祠宜在五龙冈,得亲兄翁。翼日举像甚轻,乃祠于彼。
仙翁自愧弗及,立志度世以积功行,周时还来金堂,自称学人,改山为三学山,谓己三于此山学道,世人号为贤山。至是真多常降会焉。”
杜冲曰:“汝何知之详也?”
阍者曰:“主人虽非一宗,因同姓,故称老祖,凡有危难,必往求之,归家每说其事,是以悉知。”
冲谢别,欲往金堂寻八百谈道,西行至一山,形如象耳,见一大冢如阜,旁有小冢累累,因问土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