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诵能法穗书,用为书正,便于行文录事。又命甯封子为陶正,合土作缶甑盆钵之类。以赤将子舆为木正,作床凳箱桶之属,以利器用。
先是皆用桴筏以济不通,共鼓见窍木可以浮水而渡,即刳木为舟。化狐一名贷狄,见鱼尾划水而游,乃剡木为楫以行舟。
邑夷又法斗之周旋,魁方杓直,以携龙角。作大辂以乘坐任载。更有王冰作大车之,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乘雅造小车之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
寒衰又作鞭辔驰骋之法,由是车制始备,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行四方而往来利用矣。又作灵?,小车轻捷,可疾行于军中。
轩辕见器用稍具,乃问行师战阵之道于风后。风后对曰:“伏羲氏分演八卦,重之得六十四卦。以一卦当天之一星,仰观积卒之宿,而知五营九军之数。布四坎于中以为贞,布八坤于外以为悔。坤者,顺也。坎者,险也,不可测也。积爻三十有二,环八方而相汲,营在其中矣。或静或动,奇正有在也。一阳居中而用事,内外三十二阴,皆为所率,将在其中矣。南为先锋,北为后游,东为左翼,西为右翼,东南为前军,西南为右军,东北为左军,西北为后军,阵在其中矣。初爻为殿,二爻为中,三爻为戎,四爻为驻,五爻为前,六爻为先锋,卒在其中矣。内外相维,大小相包,四面如一,触处为首,节制在其中矣。行师之理,悉备于此。”
轩辕大悟曰:“所谓作卦象者,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于以知师为直,将为明,兵为和,阵为武,仁义节制,两者备矣。”
风后遂定其制,以五人为伍,五伍为队,五百人为旅,二千五百人为师,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九军为一部,因轩辕九军之法。
以乾坤艮巽为四间地,为天地风云四正,以水火金木为龙虎鸟蛇四奇。天覆于上,地载于下;衡抗于外,轴布于内;风飏于天,云垂于地。前冲为虎翼,后冲为龙飞;风为蛇蟠,云为鸟翔。
四隅四正各一军,中心零者,大将居之。名曰握奇阵。内藏三才五行、八门九地之理。
五行者,实其中央四隅以习军,虚其前后左右四方以立表,西北象水,东南象火,西南象金,东北象木,中央象土也。
三才者,前后左右各出一军以突战,前一军象天,后一军象地,左右一军以象人。五者九军之正,三者九军之奇也。
八卦、九宫、四隅、四正、中央,九军之形质也,其制阵之法,或六十步,或六百步,或千二百步,以为开方之形。
其机形生用,用生变。至于变而不可以形测,不可以用拘。前可为后,后可为前,正可为奇,奇可为正,奇正相生,首尾相应,如循环之无穷也,故又曰握机之阵。轩辕悉听其调度。
风后又以虎皮裁方,勇熊为旗,垂五斿至肩以象罚星,一队中建之,加守旗三人。五伍之人集其下。旗者,与众以为期也。
又以熊皮画交龙为旗,垂七斿至毂,斿有铃,一旅中建之,为二十队之标识。皆斩竹为竿,以置旌旗于上。
又以皂雕羽缀顶,下以牦牛尾结球大如斗,垂豹尾作幢,各按方定色,东青、西白、南赤、北黑、中黄,染葆光别之,名曰葆羽幢,又名大皂旗,总名曰纛,为一军之导也,下垂九斿有铃。
凡军百队为师,五师为一军,八军各设一大将统之。一军建一纛于中,系左騑马轭上,大将执令旗指麾其下。命一上将居中军,总董诸军,发施政令。
中建九仞青旌,析鸟羽为之,以巨木作杆,杆头缀以牦牛尾,下垂十二斿至地有铃,画青雀于旌上,举以示众。上将号令一出,诸军听而遵行,如心之用身,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也。
军行之际,以牛革为帐幔,遮蔽风雨。各军所营,昼则认旗号,夜则观灯火。于是阵法完密,军势万全。
力牧又令取精铁,九炼而成纯钢,杂以五金,遣冶工于河滨铸成兵器,及前所有,共一十八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