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按照经验做的,以前做出来的东西能用,怎么现在就用不了了?按照苏联图纸做,那速度该有多慢啊??()?[()”
“是啊,工程师们就是比不上我们,读再多的书也没法和经验比,我们都是千锤百炼实干出来的。”
“不就是飞机出了点小问题,哪有他们说得那么严重了,我们车间里自己修就能修好……”
林为华真是要被这些固执的师傅们气到仰倒,正要和他们好好辩上一辩,被旁边的人拦住了。
王川泽面色沉静,“先让他们自己修。”说再多都不如自己载个跟头能长教训。
聂厂长也是这么想的,“既然车间的师傅们说能修,就不麻烦研究所的同志们,我知道你们也忙。”
林为华深吸了一口气,“老聂啊……”
他还是没多说什么,只说了一句,“飞机修好后静力试验的时候叫我一声。”
说完,研究所的众人就回去干活了。
他们还忙着理资料,也是焦头烂额。
辛辛苦苦忙活小半年,翻译和整理资料,最后一梳理,发现有的是不成套,有的是混乱差错,还有些零部件的资料直接没有。这不是苏联专家走时没抄完,而是压根一开始就少了。
飞机组的几人汇总整理后发现,米格19的技术资料应该是少了四十五项,占足足十分之一了。
这下工作又陷入困境。
廖杉他们每个人都对着自己的笔记,用过去学到的知识推算着缺少的资料,但像综合强度数据这种还好说,是有答案、没有计算过程和计算报告的东西,有王川泽这个人体计算机在,可以反推回去,但是一些零部件的资料,例如飞机机头罩上所用的防波胶的资料,他们连实物都没有见过,怎么补充资料?
无中生有,难啊。
研究推导到崩溃的张国光抬起头来,感慨一句,“现在如果有一架现成的飞机摆在这里给我们研究就好了,或者有个飞机头、有个现成的零件也好。”
一楼飞机组的众人闻言齐齐叹了口气,谁说不是呢。
林为华也愁,仿制米格19研发超音速战斗机的这个项目其实从二年前就开始了,也曾试飞成功过,但中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工厂盲目鼓吹业绩翻番、生产质量不过关、苏联专家中途撤离、到现在的资料不完全,他忍不住叹了口气,虽说“好事多磨”,但这磨难也着实是太多了。
大家硬着头皮继续补充、更改着图纸和资料,就算难也要继续做啊
()。
深夜,整个设计楼一楼还亮着灯。
江文怡和程德霖从楼上下来,他们一个是在四楼材料组工作、一个是在二楼军械组工作。
“廖杉,”江文怡站在一楼喊了一声,“你回吗?”
廖杉手下有份资料的数据才算了一半,她只抬起头匆匆说了一句,“你们先回吧,我搞定这个就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