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家里的孩子,上班几年能靠自己攒辆自行车回家,都够他们在亲戚邻居跟前吹一年的了。
裴老二靠他自己买得起三轮车,岂不是一跃成为整个家属楼最有出息的后生?
风向瞬间转变,先前指指点点讨论裴老二要完的言论销声匿迹,转而聊起个体户究竟有多赚钱,让个下海没多久的小年轻直接往家里添大家伙?
当然,更多是觉得传言太夸张、脱离了事实,忙着找苗红旗打听其中真伪。从她这里得到谦虚但肯定的答案,由不得人不信,于是恭维之声不要钱似的涌过来。
有人祝福羡慕,自然也有眼红嫉妒,明里暗里打听他们生意机密,说不定哪天有样学样也去摆摊了。
这些情况都有苗红旗应付,她不但游刃有余,心里甚至还有些暗爽。
当事人不受任何影响,心无旁骛埋头搬砖。
只是裴景书有一点郁闷,做生意也好,三轮车也好,明明是她先来的,可周围所有人讨论的都是二哥,她凭什么不能拥有姓名?
裴小囡不服,开始化悲愤为动力,学着二哥埋头搬砖,她要悄悄的赚钱,以后亮瞎这群人的狗眼。
这天,裴安和照例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裴景书也挤在里面,给他们洗洗菜、递个碗筷什么的。
大厨是二哥立志要当的,她不跟他抢饭碗,做个打杂小妹倒也乐在其中,冷不丁听到二哥问她,“过两天我有个朋友家孩子十岁摆酒,酒席应该是中午,我答应会去,你要不要一起?”
裴景书觉得他这话问得很无聊,酒席上少不了大鱼大肉,她岂有错过的道理?
点头,顺便随口问,“哪个朋友,我怎么不记得你身边谁家有这么大的孩子?”
二哥回城两年,这期间忙着加班表现争取转正,关系好的还是以前的发小同学,顺便跟一些同事发展了下友谊。
能称得上朋友的只有前者。
不巧的是二哥那些朋友她都认识,他们都是同龄人,这其中英年早婚的有,但也生不出今年满十岁的大孩子。
裴安和回头看了她一眼,笑道,“是最近认识的朋友,年纪比大哥还大两岁。”
裴景书还想问问,二哥跟人年纪差了十几岁,是怎么凑到一起做朋友的?
苗红旗却赶在她之前提问,“怎么认识的?你这朋友干什么的?”
裴安和就很佩服母亲的洞察力,“他姓张,是屠宰场的一个主任,他堂弟张屠夫在这边菜市场卖猪肉,我这阵子基本只光顾他家肉摊,跟张屠夫混熟了,顺便也认识了他哥张主任。”
这两年因为市场开放,老百姓手里有钱就能买到很多想要的东西,导致屠宰场、供销社这些公家单位的地位直线下降,但放在以前,别说堂堂屠宰场主任,就是里面一个屠夫、甚至是临时工,我也是受人追捧的香饽饽呢。
在苗红旗眼里,这位张主任自然算个人物,刚好又跟他们在做的事业息息相关,跟对方结交有利无害,点头对老二的行为表示赞许,想了想又叮嘱了句,“我白说一句,虽然是小孩的十岁酒席,也不能空着手上门,该准备些礼物才是。”
裴安和也很谦虚,“我有个想法,刚好要请妈帮我参谋一下。”
“我准备后天给小孩包个九块九的红包,也好讨个吉利。另外,张屠夫说他大伯,也就是张主任的父亲,最喜欢小酌几杯,我已经请供销社的朋友帮忙捎一瓶大曲酒,这些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