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就削你。
来了外面,也是一样。
当起义军占领了三座炮台后,周边的散兵游勇和百姓纷纷来投,起义军的规模快速涨到了500多人。
镇南关总都督黄明堂是极开心的。
其余人都倍感振奋。
只有双喜和王隆见了直摇头:“好家伙,越来越杂了,必败。”
人多了,武器弹药跟不上,未经训练,甚至还有人拎着锄头和斧子,拿这些来造反。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明末的时候,李自成的动辄几十万大军,能瞬间被几千人正规军瓦解。
当孙公武听说起义军几乎是兵不血刃的夺下了三座炮台后,兴奋的快要跳起来。
造反那么多次,这次无疑是最成功的。
他立刻问:“可与那两人有关?”
属下点点头:“据说三座炮台,那二位夺下了两个。作战勇猛,枪法如神,真乃豪杰。”
孙公武凛然:“哎,可惜早不得到如此悍将,否则也不会屡次失败。”
旋即振奋:“走,我要带着国际友人,亲自登上右辅山庆贺。”
孙公武马不停蹄,不顾舟车劳顿,在最快的时间赶到了右辅山。
正好,赶上了清军派兵来攻,想要夺回右辅山。
此时,何武镇守镇南炮台,李佑卿镇守镇中炮台,而黄明堂、孙公武和黄兴都在镇北炮台指挥战斗。
正常来说,双喜和王隆这样的悍卒,应当放在前线。
可李佑卿和何武一致决定让他们留在镇北炮台。
双喜有点恼,但因为王隆都开始跳脚了,他反而息怒:“稍安勿躁,你也看见了,这个杂牌军用不了多久肯定吃大亏,到时候我们就该上场了。”
孙公武接见了两人,一番嘘寒问暖,搞的双喜和王隆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最后,孙公武说:“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究纳细流。以后,二位就留在军中,孙某必不会亏待二位。待得起义成功,至少也是都督级别的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