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不说是盛世,但也是太平年月,这功劳不止是朕的,也是诸卿共同的功劳。”
“朕得诸卿辅佐,幸甚,大明幸甚!”
朱祁钰缓缓道:“今日是大朝会,朕就不和诸卿叙家常了,先说正事,然后朕再挨个见见。”
“众所周知,朕去江南,主要做三件事,一是清理不听话的士绅;二是开海;三是盐政。”
“如今功成归来。”
“江南隐户高达千万,总人口达到恐怖的3200万人。”
“朕移走了1500万,将有一技之长的人,留在江南,发光发热,又强令各家析产,给庶脉分房分地。”
“这是老生常谈了。”
“朕说起此事,是想跟诸卿聊聊,户籍的问题。”
“以前大明是传统农业社会,对户籍管控力度大,不允许人随意流通。”
“但随着商贸发达,路引制度反而成为制约商贸的桎梏。”
“朕在想,是否取消路引?”
朱祁钰道:“取消路引之议,是云南督抚王文提出来的,诸卿怎么看?”
顿时引起一片热议。
简单合议之后,李贤出班:“启禀陛下,先不说是否取消路引,微臣假设,取消路引之后,该如何抓捕罪犯?该如何控制人口流动?”
朱祁钰沉吟:“李卿是担心,边疆省份的移民回流?”
“没错,取消路引之后,这些刚被移民走的百姓,必然想方设法的回来。”
朱祁钰立刻想到了身份证。
“诸卿,一个城市的商业想发达起来,就要不设限制,像路引、城门查验等手续,会降低商业的流动性。”
朱祁钰在人群中找丘濬:“丘濬,你的经济论里是这样说的吧?”
“陛下,大明仍是以农为本,不能过度商业化。”陈文出班反对。
“朕觉得你这话不准确,应该是农工商并重。”
朱祁钰道:“老太傅根据盐的消耗量,统计出来人口,算上婴幼儿,大明人口可能在1.5亿左右。”
这话一出,顿时引起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