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珵连称不敢,然后汇报天下耕地数字,亩产情况。
朱祁钰微微凝眉:“玉米的亩产不高呀。”
“皇爷,作物要一点点适应,再进行人工杂交,一点点提升亩产的,急不来的。”徐珵给解释。
吉林正在开垦,种子都准备好了。
“占城稻你觉得怎么样?”朱祁钰问。
暹罗王进贡过稻种,尔后大明占领了安南、占城、柬埔寨,从当地取走了大量稻种,拿回来杂交培植。
又让诸国进献了稻种,全都在培植之中。
“回皇爷,暹罗献上的占城稻,亩产很低,奴婢以为是暹罗王哄骗天朝。”
徐珵适应称呼了:“而我国带回来的稻种,皆是高产稻种。”
“奴婢带着农科院三万人,经过不断研发,已经培育出新的稻种,奴婢想称之为大明稻。”
“此稻种,亩产翻倍,而且口感更好。”
“只是不是特别耐寒,无法在吉林、黑龙江两地栽种,辽宁倒是可以。”
“农科院上下正在研发耐寒的稻种,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效果的。”
粮食问题,是卡脖子的问题啊。
必须解决。
朱祁钰笑容不断。
农科院,本来是一个学宫,在皇帝大规模投入下,又赐了些官身,自然学习这方面的学子也变多了。
又在各地建设了分院,人数高达三万人。
而精通农学的教授,也出现近百位,如今在各地农学宫里传道受业,并培植作物。
“稻种要改良,小麦、大麦等其他作物也得改良,不能丢下。”
朱祁钰问:“大豆能在吉林种植吗?”
“正要向皇爷贺喜,农科院最新研制出来的大豆,已经在吉林治所哈尔滨栽种成功,但现在是冬季,是在屋子里种植的,奴婢还不能确定,在田地里种植能否适应。”
徐珵认真道:“但这是一项巨大进步,奴婢以为,吉林种满水稻、大豆的时间不远了。”
朱祁钰非常重视东北大粮仓的开发。
后世有东北平原和三江平原,三江平原还缺了一大块呢,若加上外东北,那就是一块巨大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