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做事太绝,属国早晚会群起而攻之的,那样一场国战,就是他于谦的战场。
除了于谦,大明没有统帅五十万大军打硬仗的人。
带领三万大军,征战沙场的将军,多如牛毛,这样的就是将才。
带领五万大军的,人就不多了,这是良将。
带领十万大军,能打胜仗的,是名将,这样的人,大明寥寥无几。
统帅十五万以上的,可就不是名将能做到的了,需要一个帅才,大明有,仅此一位。
方瑛能带着七八十万土人打交趾,那是顺风仗,出现逆风仗,看看这些人有没有用?
还有一点,方瑛占着土人的优势,若他统率十五万来自各地的精锐,方瑛绝对做不到。
所以,出现十五万人打硬仗的国战,就需要于谦来统帅了,除了于谦,大明没有其他人能用。
于谦就在等这个机会,他并不着急。
他当然不需要揣测皇帝的心思了,因为出现国战,只有他于谦能指挥,不管皇帝愿不愿意,都得他上。
大明扩张,就一定会出现国战。
也许在西边,也许在南边。
于谦的兵法汇编,还有水战、海战的兵法,他将明以前的所有兵法书籍都读了。
还招揽一批学生,有讲武堂的,有国子监的,还有宫中侍卫,一边编纂,一边讲解,零碎小活儿则由学生去做。
这个主意还是皇帝给他出的。
他把自己编纂的兵法,送到南京,让皇帝审阅,皇帝给他提的意见,他欣然接受,还筵请朝中打过仗的将军一起。
他心知肚明,皇帝在安他的心,告诉他朕虽撤了你首辅之位,却从未怀疑过你。
这些入了他的门的人,以后可就天然是他的人了。
显然皇帝允许他立山头,允许他做军中
皇帝的允诺,给了他巨大希望。
兵法汇编,要成为类似寰宇通志这样的大部头巨著,作为主编人于谦,怕是要凭此书,列入兵家名普,当代兵圣。
非但如此,皇帝还诏令四夷馆,将西夷的兵书快些翻译出来,送给于谦,让于谦遴选,好的也编入这本书里。
足见皇帝对这本兵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