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九畴看好王复。
王复太善于抓住机会了。
倒于之后,权柄大增的是他王复。
以前王复在内阁里,属于和岳正一撮人,都是没什么话语权的透明人,可随着张凤、王竑被外派,于谦离开内阁,姚夔飘了之后,王复竟得到最大的权柄。
一声不吭,却笑到最后的人,这种人才是最可怕的。
案案没有他的身影。
案案他都笑到最后,可以说此人无处不在。
姚夔也反应过来了:“我来拟定中旨,务必严惩。”
他终究落后一步,心中气恼:“本阁看此案尚有蹊跷,朝中何时口风忽然对准太监了呢?”
这是个敏感话题。
朝中清流皆反对太监掌兵,请求皇帝收回宫中爪牙。
而像姚夔等依附皇帝的官员,则被骂成帝党,被口诛笔伐。
但无论文官武将,都不希望太监掌兵权。
反对最激烈的是勋贵。
一旦太监掌兵权,本就蛋糕不多的武将,就更吃不到饭了。
耿九畴瞳孔微缩,姚夔想拉拢勋贵?
他发觉王复不是小白兔之后,开始向于谦靠拢?想借于谦的势,拿下首辅的位置?
因为,驱赶太监之后,自然会有人为于谦鸣不平的,毕竟陈友案发生后,有御史弹劾陈友功劳造假云云。
尤其陈能,恬不知耻的弹劾秦纮,引起都察院的反击。
御史纠察天下,连皇帝都敢骂,凭什么不能质疑陈友的功劳?
陈能这蠢货,点燃了都察院的怒火。
顺带着的,因陈友案而被贬谪的于谦,就显得十分可怜了,所以民间出现同情于谦的苗头。
这是一步妙棋啊。
刚斗倒于谦,就开始拉拢于谦,对抗自己战壕里的战友王复了。
这才是政治斗争,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只有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