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浩是否能指望这样的个体专心致志地从事研发呢?
或许他过于高估了曹院长的号召力。
所谓的社交圈子,常常只是一种虚假繁荣的表象。表面上人人都亲密无间,宛如“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局面,但实际上却是各方利益暗中勾结的结果。更甚者,在私底下的利益争夺可能显得更加露骨,就如眼下情况所示。
“那么,现在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于浩询问。
“我认为,最好还是宁缺毋滥。”王山坚持说道,“在我接触的一些人中,大致有三五个还是值得争取的,他们都是致力于深入研发的材料,只是犹豫不决。我会继续劝说他们。”
“那就消除他们的顾虑。”于浩显然比王山更为果断,“他们担心科技引领未来的发展会受到阻碍吗?更改这段话,但保持原意,可将这两个实验室划归为京萌控股旗下。毫不隐瞒地告诉他们,不论V某信未来如何,都不会影响这两个实验室的运营和研发经费的支持。”
“不过,他们会不会觉得京萌控股都不屑一顾呢?”
无论是搜索、智能算法,不论是其他技术,不仅仅限于V某信应用,还包括本地生活服务、短视频、云计算等等。从长远来看,将这两个实验室纳入京萌控股或许更加合适。
“这个主意不错。”王山眼中闪烁着光芒,“这样一来,可能会减少一些阻力。”
“那就拜托你,大师兄,继续与他们进行洽谈吧。我刚才听到的那番话,深表赞同,宁缺毋滥。如果他们不愿意,我们也未必需要他们。”
于浩又开始傲娇了。
“你就吹吧!”
王山可没有于浩这种指点江山的霸气,心里正发愁呢。
21世纪什么最珍贵?
人才,人才,还特么是人才。
搞技术的都很务实。
在王山的规划中,想要将两个实验室正常运转起来,每个实验室的研究员少说也不能低于100人规模。
哪有那么好招人的?
因此,哪怕是其中的某一些人,有着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只要提出的要求不是太过分,他也都是可以容忍的。
先将实验室的架构搭设起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