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司马,与一众随从去了后殿。”
了解到情况的楼令一点过去看看的念头都没有。
一段时间过去,公子寿曼已经恢复常态,碍于他马上就要继位的关系,事情不是太过荒唐,没有人愿意去管而已。
只要是注意观察,能够看出栾书摆明了在放纵公子寿曼,至于是讨好未来的国君,还是在做什么,看旁人怎么去想了。
事实上,晋国的储君是谁,基本上不会再发生改变,地位可谓牢固得很。
那是其余公子不在国内,在国外有继承权的公子受到监视。
在老的国君薨逝之后的一段期间,也就是储君没有继位之前,那些在国外的公子,他们受到的监视最为严密。
另一点,即便在国内的储君有些不像话,不到天怒人怨的程度,大臣会是一种互相顾忌的状态。
比如当下,栾书玩自己的,其余卿大夫也在公子身上有点动作,其实就是制衡的一部分。
这样一来,国内有谁想在君位上搞事情,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从晋文公制定下那一套规则之后,晋国在确认君位上面并没有出现颠覆性的事件,权力的交接显得比较平稳。
这一项制度目前看来极好,只是制度的建立历来就是为了被推翻,以后会怎么样恐怕没人敢给个说法。
楼令同时没有看到一众卿大夫,只不过没有过问他们的去处。
负责把控局势的司马,知道公子寿曼在哪里很重要,过问一众卿大夫动向则不在权责之列。
真的要发生什么事情,由于司马能够名正言顺把控局势的关系,谁想做什么免不了接触到楼令这位司马。
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大事,自然就不用涉及到楼令了。
那一天的夜晚,平平淡淡的过去。
当夜,楼令在偏殿值守到午夜,其它什么地方都没有去,困了也就和衣睡下。
新一天清晨的到来,一众该待在灵堂的人重新出现。
第二天的时候,该在场的人其实还是没有凑齐。
起码,血缘近的公族封君应该在。
同时,晋君獳的长辈以及同辈,一众在国外的公子,女儿、女婿、外甥之类,他们都是应该到来的。
只不过,还是那个问题,交通太过不便利,通知再等他们过来,耗时着实是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