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般亲人又怎会思我念我,怕是恨不得我早些死了。倘若真有一日来寻我,估摸着也是因有利可图。既然崔公好奇,我衡阳今日当众严明,倘若他们当真寻来了,我是万万不会相认,还要请圣人为我主持公道,问问所谓血脉亲人缘何要将我丢在战场,又是如何苛待我?”
被崔舒若一通抢白,崔守业人到中年仍旧儒雅好看的面容神情变了又变,最后摸了摸胡子,既是扼制怒火,亦是强忍尴尬,“也许是有苦衷的?你的亲人许是受了蒙蔽,已将罪魁祸首惩戒了呢?”
“那便更可笑了。”崔舒若毫不动容。
她笑眯眯的盯着崔守业,直到将他盯得面色不自然,“若真是关怀我,哪怕私底下问上一句,也能得知真相,可却任由他人蒙蔽了十多年。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偏听偏信,对亲生女儿毫无慈爱之心。往小了说是为父不慈,往大了说是为人不正,家风不慈。”
崔舒若字字如刀,直将崔守业噎得说不出话。
到了最后,她还不忘装模作样的问上一句,“崔公,博陵崔氏乃是世家,想来定不会有此等悖逆人伦的事,您说是吗?
毕竟世家可向来是我等楷模,‘家风清正’。”
等到崔守业骑虎难下的勉强点头后,崔舒若才笑着扬长而去,徒留旁人对他别有意味的注视。
不知是否崔守业心中多想,总觉得别人都对他指指点点。
但不论崔守业如何想,崔舒若许是博陵崔氏走丢的女儿一事,还是传了出去,外头疯传,有鼻子有眼的。赵巍衡自然有所耳闻,但他的反应不像某些推波助澜的人以为的那么大。
不提崔舒若早就和赵家人提过,单说以赵巍衡用人不疑,颇有些天之骄子的张狂秉性,就不会将此事放在心上。他身边什么样的将领都有,可每个都对他衷心,他也绝不会随意猜忌,怕自己压不住他们。
他不比太上皇素爱猜忌,而是一个相当自信骄傲的皇帝。
当然,他的本事配得上他的自信,且绰绰有余。
因着赵巍衡的态度,底下的人体察上意,自然不会冒头,当面给崔舒若难堪。再说了,以崔舒若的地位,拉拢总比敌对要好。
这事人尽皆知,却没有一人敢拿出来给崔舒若添堵。
相反,倒是勾起了有心人的觊觎。既然崔舒若是崔守业的女儿,那么她不但是与皇室密不可分,还是世家的人,若是能娶了她,相当于得到两边的助益。既能有皇室的看重,又与世家联姻。娶一个女子得到最盛的两方势力,加上崔舒若手中便握有权力,实在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往衡阳长公主府上送请帖跟礼物的人越来越多,堪称一句门庭若市。不仅如此,就连宫里的娘娘们也被家里人托着带话,试探赵巍衡的心意。
许是父子俩一脉相承,赵巍衡生性恣意,也没有为难姐姐妹妹,非要操纵赐婚的念头。凡是来试探的,他全没给好脸色,几乎都是黑着脸让不要多管闲事。
然而不管是建康世家,还是原先的并州本地士族,甚至是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将领,在他们眼里,崔舒若的身份地位都犹如一块肥肉。
若是能把崔舒若娶回家,至少惠及儿孙三代,必要时刻说不准还能保命,任谁不心动?
到底是压制不住,某日上朝时,建康世家们互相一对眼,荥阳郑氏的人就站了出来,提出想要求娶衡阳长公主。郑家的人一站出来,犹如一道惊雷,建康几大世家、并州本地士族,还有开国之功的将领一个个都争先恐后的跳出来。
“臣下不才,琅琊王氏累世清贵,老臣有一孙儿自幼薄有才名,清正闲雅,堪为公主良配。”
“王仆射的孙儿好是好,但下官怎么听说您的孙儿终日留恋烟花之地?闲雅是有,怕是清正不足,倒不如臣的儿子,向来洁身自好,为人谦和,若是侥幸娶得公主,必定恭恭敬敬,琴瑟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