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嘛,让他们出钱啊!
抗洪这种事,别看只是动员民夫修堤坝什么的,但实际上花费是相当多的,这参与抗洪的人大几万人的,需要为他们准备粮食,准备医药,这都是要花钱的。
而偏偏,官府财政又没几个钱!
河南的地方财政一直都是不宽裕,没办法,这地方本来就是个农业省份,而且受到黄河泛滥的影响,民政收入本来就不高,而地方财政收入自然也没几个。
这些年,好不容易在开封发展工业,搞了十来家工厂,但是这些工厂都是中小工厂,基本上无法为地方财政提供太大的帮助。
地方财政没钱,但是要抗洪,之后还要救灾,这需要的钱多了去,难道要死等着财务部拨款下来?
那样黄花菜都凉了,说不准开封城都被淹没了,财务部的款子都还没拨下来呢!
遇到大事,官府组织、大户出钱、小户出力,这历来是华夏王朝的处理方式,即便是到了大乾也不能免俗。
当然了,大乾从来都不搞什么强行摊派,这不符合大乾的仁义作风!
大乾往往是以捐助的形式进行,遇上什么事了就会召集大户募捐。
理论上来说,捐多捐少甚至不捐全凭自愿!
嗯,仅限理论上!
大乾的各地方衙门搞的捐助活动,往往是官方组织,甚至是地方官员一把手组织的,筹集资金用来修路铺桥,或用来救济灾民,或用于其他的民生工程,这些即是关乎一个地方的发展,同样也是关乎着官员的政绩。
不捐也行,但是你都不让地方官员高兴了,他们能让你高兴?
分分钟给你穿小鞋!
脾气好的只是今天有巡警来查江洋大盗,明天来检查消防,后天检查卫生,这种都还算好的,如果遇上心眼小的,各种手段能直接就把你店铺给折腾没了。
所以哪怕是为了不得罪头顶上的父母官,士绅商人们都会捐助一部分的钱财的。
更不要说,今天你给了父母官面子,人家也会给你面子啊,这捐了就是人情,而人情这东西,可大可小。
至于捐多捐少,得看情况了!
而这一次情况也是类似,而且是更加严重的洪灾,正是需要官府、大户、百姓相互合作,共度难关的时候。
如果他们捐助的钱财达不到温玉森的心理预期,那么以后就别指望在河南混了!
所以他坐下来就是对着一群士绅大户们道:“如今数万百姓和军方将士,正在前线奋力抗洪,而诸位在开封等地,都是有家有业的,这抗洪保的可是在座诸位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