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知道这个妹子想法多,但没想到白佩佩还能如此异想天开。
白佩佩:……不是,人不是本来就能孵蛋吗?
她记得,上辈子貌似有这么一个实验,把鸡蛋绑在腰上,就跟母鸡孵蛋似的,一样能孵出来。
当然了,技巧肯定是要的。
这个实验完全证明了一点,那就是人体温度和母鸡的温度相差不大,否则母鸡能孵出鸡蛋,人体怎么孵得出来?
那么也就是说,只要制造出跟人体温度差不多的温室环境,利用火炕什么的,人们也能孵蛋,也不用非绑在人的肚子上。
当然了,古人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笨,他们也知道,光用体温判断周围物体的冷热,会有个体差异,但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体温确实是古代最恒定的“温度计”。
所以北魏贾思勰就曾指出,牧民在制作奶酪时,使用的温度便是“小暖于人体,为合适宜”,作豆豉,“大率常令温如腋下为佳”,“以手刺(豆豉)堆中候,看如腋下暖”。
不同有偶,宋代陈旉在谈及洗蚕种时说过:“调温水浴之,水不可冷,亦不可热,但如人体斯可矣。”
元代王祯认为,养蚕人“需著单衣,以为体测。自觉身寒,则蚕必寒,使添熟火;自觉身热,蚕亦必热,约量去火”。
也就是说,不是没有人“利用”人的体温做文章,而是时下受时代的局限性,知识没有流通,只掌握在了少数人手里。
也这就导致了,某些地区的人知道这一理论,而某些地区的人一无所知,乍一听到,以为其是“谬论”,就像现在的刘大婶一样。
面对刘大婶的质疑,白佩佩表示:“没试过,你怎么知道不行?我家老二、老三不是出过门吗,我听他们说,在人家南边地方,人家养蚕的人,也就靠人体判断温度的。
他们置蚕于室,想办法控制房间的温度,当人感觉热的时候,就说明房间太热了,要去火;当感觉有些凉了,就要增加温度。
要不然,他们怎么知道外面的温度是不是适合蚕的生长?他们总不能天天盯着天气,让老天爷配合他们吗?”
刘大婶的脑子一时转不过弯来:“房间的温度还能控制?”
“烧炭火啊,北方还有炕呢。”白佩佩大概解释了一下什么叫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