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欲治世先治人(14 / 15)

“不过…… ”唐俭欲言又止。

其他臣疑惑:“?”

唐俭想了想还是说了出来:“你们现在感叹会不会太早了…… ”

萧瑀:“茂约兄何以说此话?”

唐俭期待:“观仙幕所言,这应当只是李唐的冰山一角而已,它现在只讲到了秦王在未来如何做,还未讲到李唐在秦王手中如何盛。”

治世之后,应当是盛世了吧?一个皇帝能够被仙幕如此推崇,应当不会只是开创治世吧?

最主要的是,他只看到了李唐的治还没看到李唐的盛呢。

他很期待看到李唐到底是怎么为‘盛唐’的。

【李唐因山河形势分“天下十道”

《新唐书·志第三十九下·百官四下》记载:贞观初,李世民派遣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又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

但仅仅这些不够,《册府元龟·帝王部·弭灾》记载:贞观元年中书侍郎温彦博、尚书右丞魏徵等人分往诸州,驰驿检行。

《文献通考·卷六十一·职官考十五》记载:太宗又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二十一人,巡察四方,多所举刺。之后能官进擢者二十人,罪死者七人,流罪以下免黜数百人。

李世民在位几年,这场全国性地方官员集中考核就持续了几年,把能用上的臣子都用上,像李靖等武将也被拿来巡视地方,主打的就是一个谁也不能闲着,贪官污吏谁也不能活着。】

【他还极其注重法治。

国法非帝王一家之法,乃天下之法,需依法执法。

唐太宗李世民真正地做到了以身作则,带头守法,执法时铁面无私,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只不过我们这位心软的神在量刑却反复思考,慎之又慎,执法务宽大简约。

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好到犯法之人极少,被判死刑的更少。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集权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1]

至晚节,天下刑几措。】

【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奉公守法,吏佐各安本份,唐太宗李世民用己身示范,以身作则,制定科学修明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

官吏多自清谨,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1」

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1」

此皆古昔未有也

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