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祝翾开始因为骄傲而洋洋得意的时候,她就会开始想大越得有多大,倘若青阳镇的蒙学能出一个她这种水平的学生,那其他镇的蒙学也能出一个祝翾。
宁海县十几个镇就能出十几个祝翾,扬州府下面有这么多县,整个扬州就能出几百上千个她这样的,南直隶下面又那么多州府……祝翾开始用她的计算水平去计算大越该有多少个她。
一算觉得她这种水平的学生放在大越的范围里简直就是俯拾皆是、多如牛毛。
然后倒吸一口凉气,觉得自己就是区区一个祝翾而已,但凡一些地方扎堆地出现一些天赋比她高的,她就更加平庸了。
于是她觉得自己不该夜郎自大,要时刻保持进取之心。
祝翾一直认为自己的天赋只是属于比一般人偏好一点点的那种,因为元奉壹还在青阳蒙学的时候,她就发现元奉壹不知道是启蒙比她早还是什么原因,基本书看过一遍就记住了,而她还要诵记才能记住。
但是祝翾又相信勤能补拙的道理,她不能指望比她天赋高的人不努力,只能自己更加努力勤奋。
她的妹妹祝英却很骄傲祝翾的优秀,觉得祝翾无所不能、什么都会,愈加崇拜祝翾,凭借“祝翾的妹妹”这一身份她在学里也渐渐体会了祝翾的厉害。
但是她崇拜归崇拜,却无法做到与祝翾一样坐得住去学习。
因为祝英也终于上学了,祝翾每天下学回家自己温习功课的时候,就看不得祝英在那里玩,觉得祝英这样是在浪费时间门,就督促祝英坐自己旁边陪自己一起学。
而祝英只是个小孩子,贪玩才是天性,不是谁都像祝翾一样天生能够自律地去读书的,这个年纪的孩子坐不住学不耐烦才是合理的。
祝翾这样的才是自带天赋的奇葩,而祝翾却下意识以为大家都能保持她这种浓度的求知心与上进心。
她不知道她这种才是一种更为难得的天赋,她能看到别人的天赋,却以为自己的天赋是寻常,所以才会主观上认为她这样的人在青阳镇外是平庸的。
祝英没有她这种天赋,祝英总是学一会就开始东张西望,或者不耐烦发呆,下学之后的学习也做不到自觉,需要祝翾催一下才能动一下。
时间门久了,祝英就叫祝翾放过自己,抗议道:“我在学里就已经学得很累了,怎么回家了,你比先生还要严格,还这样逼着我学呢?”
祝翾茫然了,难道学习对于祝英是很痛苦的事情吗?
她这样问祝英了,祝英认真地想了一下,说:“也不痛苦,但肯定不快乐,反正没你快乐。做不快乐的事情做久了就会渐渐觉得痛苦,反正我做不到你这样。”
然后祝英就理所当然地说:“我学里的任务完成了就可以了,回来还要学我就不快乐了,你不要拿你对自己的标准逼我。”
祝翾叹了一口气,她突然有点愧疚,因为她不喜欢别人逼自己,所以也不想成为那种不顾他人意愿催逼别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