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隗林感叹道:“倘若能学会仙人传授的冶铁方法,我大秦国力必将再上一个台阶!”
当前,铁是极其重要的资源,哪里都要用铁,偏偏哪里都很缺铁。
都说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其实从根本来说,祭祀也是为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归根到底,国家实力强盛与否,在戎与农。
戎,战争。
兵甲,刀戟,最顶级的武器,都是铁铸。如今秦人能在草原上横行,顶尖的兵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如今,铁制兵器还算不上“够用”。勉强保证士兵的铁刀供应,与每人装配铁甲铁刀和铁箭头的箭之间,有很远的距离。
农更不必说。
秦朝极重视农业,立法开垦,修渠利农,甚至开展耕牛比赛,给养牛好的人奖励。桩桩件件,能做的不惜人力物力去做。可是唯独铁器,他们有心无力。
农人需要铁器耕种,如今秦朝上下尽了最大努力,也只能保证买不起铁农具的农人需要时,可以从官府借用,并且承诺如果损坏农具无需赔偿。
但还不够。
“若巴蜀能年产万斤铁,不光军队可富余些许,更能降低农具价格,保证人人都有铁耒用也说不定。”治粟内史眼含期望。
始皇摩挲下巴:“不知司马昌有没有记下仙人所说的冶铁之事。”
司马昌是铁官,此次出行并没有跟随始皇同行,留在了咸阳。
丞相隗林说:“司马昌性情谨慎,面对职责内的事时,更是格外留心,想必不会错过。只是……”
始皇说:“直说就是。”
隗林是司马昌的举荐人,与其私交甚好,也不愿意让好友不小心耽搁大事,于是思虑再三,还是说出:“只是司马昌长处在于谨慎小心,不会偏私,对于冶铁之事本身,却只是熟悉过程,不至于让下属欺瞒的程度。”
言下之意是虽然司马昌这个人特别好,办事也特别妥,但是不是个发明家,这事虽然仙人讲得特别好,咱们从无到有弄出来,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始皇十分理解,毕竟他刚刚也没怎么听懂……
“李斯,”他发出指令,“你替朕拟一封求贤令,召天下英才能懂冶铁之事者聚咸阳,所有能提高铁量者,视情况加官授爵。”
李斯郑重应诺。
始皇视线停留在天幕上,思绪却已经飘远。他想要最多的人才,最多的钢铁,最多的储粮,最大的国土,最强的国力,最伟大的基业,和最长久的帝国。
秦国,从商君变法起,就种下了改革的种子,秦朝从不畏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