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铅笔画图样的时候,燕绥画了两种。一种是她在古村落见过的龙骨水车,通过脚踩就能轻松地把水汲取出来,另一种则是水转的高车,名为筒车。筒车会更省力,因为水流本身就能冲刷着筒车旋转,将水不停地送往高处。
“这具体的构造我不记得了,只有大概的一个框架。”燕绥有些遗憾地说:
“龙骨水车的应用面更广,但这种水转的高车,在水流湍急、动力十足的地方,能够昼夜不息地自己运作,将水引入田地,达到灌溉无忧的目的。”
诸葛亮眼前一亮:“此器极好!大轮周用小筒次序入水舀满,至顶倾出,接以木槽,便能导入渠田。”
马钧也忍不住拍着胸脯说:“有庄主这样的思路在,就跟房梁和地基都打好,只等着工匠们盖房子一样,您给我一个月时间,一定能造出来。”
燕绥看向诸葛亮,诸葛亮也重重点头,一副干劲儿十足的小模样。
戏志才:……我都不敢保证,这俩孩子也太厉害了。
进展真是顺利,燕绥欣慰笑道:“那就有劳各位了,志才平时比较繁忙,此事就马钧和小诸葛负责吧,遇到什么瓶颈尽管来找我讨论,我再仔细回想试试。”
其实曲辕犁、新式灌溉工具筒车都是唐朝的发明,距离东汉末年五百余年。单从生产技术上讲,应该是没有多少技术难题的。
“诺!”马钧和诸葛亮对视一眼,作为少年人,都格外开心承担这一重任。
“我刚才都没看出来是轮周小筒。”戏志才笑道:“你们脑子也转得太快了,我让管事带你们去挑人手,住宿也好生安排一下。”
燕绥道:“嗯,我也要在此处停留些时日,等回去的时候小诸葛再同我一起去阳翟吧,你叔叔那边我写信给他。”
诸葛亮重重点头:“亮也想和诸位多请教一下。”
一会儿管事把人带下去,刚出门诸葛亮和马钧就热烈地交谈起来,甚至迫不及待地用树枝在地上画起了草图。
远远望着两人,戏志才道:“这两人真是天赋异禀,我昨天和诸葛亮交谈,小小年纪,竟然是无有不懂。”
燕绥八卦问:“跟郭嘉比起来怎么样?”
“哈哈哈,”戏志才笑道:“才识我不好判断,但脾气可比他好多了。”
“说郭嘉郭嘉到,”燕绥笑道:“这不就来了?”
“少年人意气风发,真是让人羡慕,”郭嘉摇着扇子走了进来,颇为感慨地摸了摸脸:“怎么越来越觉得自己老了?”
戏志才也颇有感触:“可不是么,法正、诸葛亮、马钧,一个赛一个的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