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小小的私心表露得恰到好处。
这样一来,若按照她的安排,弘文馆四馆主便是荀彧、王允、陈纪和崔钧。
从年龄上来看老中青三代都有了,而从地域上来看也涵盖了河北、并州和豫州。
稍有的一点问题也只是,荀彧和陈纪都是颍川人。
但这两人一个是“王佐之才”,一个是“三君”之一,实难有人提得出比他们更合适的人选。
郭嘉想了想乔琰先前提到的那个四人同往还是轮换的问题,说道:“不知道君侯有无听过一个说法,昔年陈太丘拜谒荀朗陵,因其崇尚简朴无有仆役,就令陈元方拉车,陈季方持杖在后,彼时陈长文尚小,载于车中,时人将此景称为真人东行,引为美谈。如今虽不是陈氏子孙三代,却也是四贤才齐心,何妨令此四人同往弘文?”
郭嘉所说的这件事,说的就是陈纪的父亲前去拜访荀氏八龙的父亲荀淑。
因为陈寔持节俭之风,没有仆从相伴,便让长子陈纪拉车,次子陈谌在后,当时的陈群年纪还小,就被载在车里。陈寔和两个儿子都有美名在外,合称三君,故而被人称为“真人东行”。
也便是说,贤人聚众而行,在今时是很容易被传出美名的。
所以弘文馆的四位馆主也大可以如此。
让他们同去无妨,到时候有事务在手需要忙碌的,大可以早一点走。
总之便是要凭借着美谈名声,令此四人坐镇的消息尽快传播开来。
不过他话刚说完就听到乔琰调侃道:“谁是那个年纪尚小载于车中的?”
郭嘉哭笑不得。
他就是打个比方而已!没有真要复刻陈氏祖孙名场面的意思!
但他也下意识地想到……若是真要严格按照这个场面,那这四人里年龄最小的,好像是荀彧吧?
对于自己的好友好像处在了一个有些奇怪的安排下,郭嘉毫无负罪感。
他已盘算着明日就请文若吃酒去,再替他接风洗尘一番。
如果乔琰真要这么安排,那就当提前请罪好了。
好在他又听乔琰说道:“开个玩笑罢了。如此一来,长安城中的文官遴选之事便这般定了。但——”
她话说到此,脸上忽有几分肃然,“文官的事上我们可以让步,武官的事上却绝不行。”
“无论出于何种问题的考虑,兵权这种最实际的东西,都只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哪怕要端着刘虞这个对外打出的幌子,这条底线也绝不会变更。
这才是为何她要给自己争下大司马或者大将军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