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来后,明夏的精力又着实有限,一直还没腾出手去清算,所以身边能用的人着实算不上多,眼前的酷哥算一个。
放着现成的人手不用,舍近求远不是明夏会做的事情。
听到明夏的话,酷哥抿了抿唇,下颌线因为他的动作收紧,衬托着他那张脸愈发的严肃冷峻。
他似乎是想说点什么,但薄唇动了动,最终却还是什么也没说,只点头应了句好,便转身出去了。
酷哥的行动力很强,只用了两天就将明夏要查的东西送到了她面前。
可惜让人感到有些遗憾的是,近些年浔市出土的文物清单里,并没有找到明夏想找的那批经卷的存在。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明夏和陶希然准备动身前去浔市的前一天傍晚,在电视一个地方频道的新闻报道里,她们看到了一则新闻。
有一浔市的王姓市民在自家院子里打水井的时候,偶然发现挖出了一口棺材,棺木经过时间沉淀,已经被泥土腐蚀了不少,但依旧可以看出大致的轮廓。
市民在挖到这口棺材之后,原本只觉得非常晦气,打算找人将这棺材随意处理掉,但临到动工的时候,却又发现这棺材的重量出奇的重。
请了四个师傅都没能将这口棺材给抬动,无奈之下只能向搞工程的朋友借来了吊车。
可谁知道在运输的过程中,木头可能由于年代太过久远,被腐蚀的有些厉害,因此在刚刚离开地面就破了,摔在地上后,众人这才发现,原来这棺材里面装的并非是尸体。
而是一卷又一卷的书。
这些经书看上去似乎有些年头了,很多甚至书页都泛黄了,饶是市民对此并不了解,却也下意识觉得这东西怕是非常珍贵,于是立即上报了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在得知消息后,迅速派出了专家组赶到了现场,对那些经卷进行研究与鉴定。
结合了浔市的历史,专家很快确定,这些经卷很有可能出自于一座早已经因战乱而损毁的寺庙,琼华寺。
抗战年间,琼华寺住持与僧人庇佑当地百姓的事情早就已经流传开来,虽然寺庙早已经在战争中被大火付之一炬,但战争结束后,为了纪念琼华寺的僧人,周围的村民们自发凑钱,组织了人手,在原址上重修了琼华寺。
即便时至今日,每逢节假日,前去琼华寺上香祭拜的村民游客络绎不绝,香火相较于战前更加旺盛。
确定了这些经卷的出处,不免让人联想到之前流传下来的那条流言。
居住在琼华寺附近一些已经上了年纪的村民说,琼华寺的大火并非是在日军赶到后才烧起来的,而是赶在日军到来前就已经烧起来了。
那场莫名燃起来的大火好巧不巧几乎将琼华寺的藏经阁焚烧殆尽,连带着那些珍贵的经卷与绢本也随着那场大火一并被焚烧了个干净。
日军赶到后,在听闻此事后似乎还颇为震怒,然而即便他们再如何愤怒也无济于事,烧了就是烧了,没了就是没了,他们再如何暴怒也不可能将其恢复原状。
尽管还有日军搜查队不死心,冲进一片焦黑的废墟里翻找搜查,可结果依旧没有任何改变,他们没能从中找到哪怕一本有用的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