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准备功成身退之际,胤祺这边又出了番薯,就让刘贵多待了一年,直到近来才回来。
听说刘贵回来了,胤祺立马开口找康熙要人,说要将洋芋和番薯的培育交给刘贵,康熙当然是愿意的,像刘贵这样的人,正是胤祺手下缺少的人才,要是能把他安排在胤祺的身边,对于胤祺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助力。
不过,刘贵是个太监,农事处又在户部的名下,按照大清律例,太监干政者,凌迟处死。
所以康熙不能给刘贵一官半职,只能让他在田庄上当个管事。
“这也是托了娘娘和五阿哥的福气。”刘贵拢着手说道,嘿嘿笑着,眼睛一眯倒是能到几分以往的神态,“奴才进宫之前,可没有想过能有一天还能再出去,这都娘娘和五阿哥施舍的恩德。”
“本宫和胤祺也不过是牵桥搭线而已,还是刘公公的本事过人。”郭宜笑着说道,若是刘贵是个没本事的人,任凭她和胤祺把嘴磨破了,那也只是一团烂泥扶不上墙。
刘贵却是不认同,这普天之下有本事的人多了去,怎么就他一个人成了,这都是宜妃娘娘和五阿哥的缘故,若是没有他们,自己还是那个在内务府无人问询的刘贵。
“娘娘和五阿哥大恩大德,刘贵今生今世都不会忘记。”刘贵说着又给宜妃磕了两个头。
郭宜……这一言不合就磕头谢恩真是防不胜防啊。
原本以为磕完头就算了,谁知道刘贵又掏出一个木盒子,恭恭敬敬地呈上来,“这是给娘娘的谢礼,区区小物,还请娘娘笑纳。”
里面是一块通透的玉石原料,比不上康熙的私库,但是已经是中上品质的东西了。
郭宜心中“哦豁”一声,赶紧拒绝道:“刘公公言重了,这些东西您留着自己用就成。”
一听宜妃娘娘不要,刘贵又跪下,“奴才的俸禄够用的,奴才以后都在田庄上生活了,怕是没这么容易进宫了,还请娘娘笑纳。”
他现在还算是内务府的人,等到名册一改,他再想进宫就难如登天了。
郭宜见他神色极为诚恳,对着堇姑姑点点头,“日后胤祺还得靠刘管事多多照顾了,他年纪小,若是哪里不对,还请刘管事不吝赐教啊。”
刘贵倒不至于当了个管事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他非常谦逊地拱手道:“此乃奴才分内之事,以后奴才和义子就多仰仗五阿哥了。”
义子?郭宜疑惑,开口道:“本宫记得你有个徒弟,又何时多了义子?”
“这说来也是缘分。”提到这个义子,刘贵十分满意,三言两语将事情原委说清楚了。
这义子名叫永成,是当地村民的孩子,父母双亡,吃百家饭长大的,不过整个村子都很穷,年成好的时候勉强能糊口,若是碰到灾年,村民自己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来的闲粮给别人,吃树皮草根也是有的。
刘贵瞧着他可怜,便偶尔给个杂粮馍馍,谁知这小子就认定了他,天天跟在他的身后上山下田,不下雨的时候还蹲在他屋子外头,赶也赶不走。
刘贵回程的时候,那孩子追出了一里多,刘贵不忍心,便将他一起捎上了,想着到了京城给找个安身之所,没想到旨意就来了,说让他不用回宫,留在田庄上就得了。
想到自己这辈子可能就在田庄之上了,刘贵干脆收了永成当干儿子,落户到自己名下,叫做刘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