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悫妃流着泪点头,这座宫殿,承载了她的少年青年和中年,如今她终于要离开这个地方了,有高兴,也有怅然,可是总归,前途明朗,未来可期。
**
三位亲王们很快就上书请求奉养母亲,玄烨也大笔一挥同意了,不过想着还有半年就到年底,玄烨还是将几位太妃出宫的日期定在了年后。
总好让太妃们在宫里过完最后一个年,同时也让各家各户趁着这个时间,准备好太妃出宫之后的住处。
这事儿其他人自然是不敢有什么意见,很快,几位亲王府上就开始修整房舍,给太妃们腾住的地方。
而朝廷之中,三藩的事情也开始进一步发酵,出乎人意料的是,在一开始的战争中,朝廷的军队简直举步维艰。
而吴三桂一方却是势如破竹,几乎天下响应。
玄烨为了这事儿急的着急上火,同时也有些心慌,自己这样做,真的错了吗?
他不愿意去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可是他心里明白,他的确是太冒进了,或许应该和太皇太后说的一样,徐徐图之才是上策。
可是现在说这些都太晚了,此时他们都没了退路,因此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下走了。
腊月的时候,玄烨突然提出想要御驾亲征。
这件事儿引起了朝廷大臣们上下一致的反对。
皇帝要御驾亲征,所有人脑子里就一个想法,怕不是想要重复前朝时的土木堡之变?
因为不管是诸王贝勒,还是满汉大臣,都集体上书,京城乃是重地,而且太皇太后也年事已高,皇帝不能轻动啊。
清朝是以孝治天下,孝之一字十分着紧,像玄烨这样的完美主义者,更是不愿意自己的名声染上一点污点,大臣们自然也能摸来皇帝的性格,因此可以说这些上书精准的戳到了皇帝的命门。
因此有关于御驾亲征的事情,皇帝也就先放下了。
毓敏身为太后,自然也听说了这个消息,她不认为玄烨是什么不世出的的军事奇才,但是同时她也明白,现在清军处处受挫,一方面是因为三藩这边打出了民族矛盾的旗号,抓住了天下民生的心思,一方面也是因为清军自己不争气。
比如说前一阵发生的王辅臣叛乱,就是因为朝廷派下去的经略莫洛,当年乃是鳌拜一党,且与王辅臣有旧怨,因此莫洛对王辅臣处处掣肘,很不友好,天长日久,再加上朝廷用兵受挫,王辅臣又是个投机之人,后来借着粮饷分配不公,他底下的副将直接率军冲击八旗军营,杀了莫洛,反叛朝廷。
消息传到京城,玄烨气的一天没吃饭,后来还是毓敏亲自过去送了一回饭,这才用了些许。
这或许只是一个特例,但是若是真的长此以往,朝廷又怎么能支撑得住,因此玄烨才会想着御驾亲征,这样有他坐镇,底下的人就不敢胡乱起小心思。
可是说到底,皇帝这种生物,有时候权利很大,但是有时候选择的余地也很小,或许玄烨可以一时少年意气,御驾亲征,但是说到底,这天下之事,并非这么简单就能完成。
因此到最后,玄烨也只能妥协,放弃了这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