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这儒家是有局限的。但是你父王看不到这一点,只认为离了儒家,国将不国。
朕也不认为大明能离了儒家思想,这儒家还是可用的。但一个皇上,如果没有自己的立场,完全依靠儒家,这国到底是我朱家的,还是儒家的呢?”
朱瞻基点头说道:“所以孙儿以后将会把孔子和孔家分开,孔子要大力弘扬,但是孔家绝不能跟着后面沾光,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作威作福。”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掌握了这个分寸,这个案子朕也能放心地交给你来办。既然一切都是因粮食而起,就从这方面着手。凡是牵涉其中之人,决不轻饶。但是不要扩大,给山东留一份元气。”
“孙儿明白!”
朱棣今日让这个心高气傲的孙子服服帖帖,心里格外开心。他摆了摆手说道:“今日已晚,回去歇息了吧。你以太孙令下传旨意,名不正言不顺,明日朕会让内阁传达圣旨!”
“是!”
从后宫出来,看到沉重的大门重新被关上,朱瞻基的心中满是豪情。
这大明,从此以后将会变成我的大明。
来到了常奉仪的别殿,众人自然是小心伺候着,朱瞻基毫无睡意,让常奉仪拿来了纸笔,将朝中的大臣名字一个个写了下来。
他印象里朱棣是当了二十二年皇帝,今年已经是第十八年。也就是说,朱棣也就还有三年多好活。
他这次西征,最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也就是说,等到朱棣回来,也当不了太久的皇帝了。
从现在开始,他可以随意在大明这个画卷上,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涂抹了。
不过想到朱棣要是宣布让朱高炽去嘉峪关,肯定会引起巨大的波澜,他也要做好准备。
还有辅佐的文臣……
朱瞻基突然想到,朱棣这次西征,随员还没有完全确定。除了六部堂官,他会留下谁来辅佐自己呢?
解缙、黄淮、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杨溥、蹇义、刘观、郑赐、宋礼、金纯、夏原吉、吕震……
这一个个大臣的名字被朱瞻基写在了纸上,朱瞻基决定不能继续被动等待,应该主动向朱棣要求符合自己心意的大臣来辅佐自己。
解缙不用说了,这位自己的老师肯定要进内阁,虽然他的性格不适合当官,只适合做学问,但是他是文臣的招牌。
不论从哪方面来说,这个时候不适合让他继续编书,让他直接入内阁,担任首辅。
另外,杨荣是朱瞻基真正想要重用之人,可是他这次要跟朱棣一起出征……
朱瞻基突然想到,杨荣的特长是军事谋划,这样的职责其他人也能担任,